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八八式7.5公分高射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八式7.5公分高射炮
Remove ads

八八式7.5公分高射炮(日文:八八式七糎半野戦高射炮)是日本帝国陆军在1920年代后半叶开发的高射炮,定型时可以媲美欧陆同期的技术水平。[2]但日本在1940年代二战爆发时仍将它作为主要野战防空武器,直到二战结束前都没有新型号的产量足以完全取代此型武器。日军投降后,有不少该型火炮在中国大陆战场继续使用,直到1950年代初才完全汰除。

事实速览 八八式7.5公分高射炮, 类型 ...
Remove ads

简介

Thumb
日本帝国陆军第一师团第2高射炮兵团的一个八八式高射炮连。

八八式用来替换1920年初研制的十一式7.5公分高射炮英语Type 11 75 mm AA Gun,在精度和射程上得到很大改善。[3]

日本帝国陆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攻占青岛时与德国军机交战经验促使他们研发可掩护野战部队的高射炮,然而1920年代初服役的型号性能并不如预期,产量均不满百门,但当时日本有近40万的陆军,对野战防空需求十分急迫;1925年8月18日所发函之“甲第218号”文开始研发下一代高射炮,原型制造则委托大阪炮兵工厂负责。日本陆军在设计时仔细评估、参照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国外各型高射炮的技术特性[4]。1926年2月15日之“陆普第644号”令开发研制新一代高射炮,1926年4月首门原型炮出厂;1927年开始在陆军野战炮兵学校测试,1928年初定型称“八八式七糎野戦高射炮”,搭配一同服役的还有国产高射计算机(八八式高射照准具),当年为和历2588年,故得名。[5] [6]

Remove ads

设计

驻退复进机采水气压变后座式。安装在中央底座上。有五条助锄,炮脚都可单独调节水平。[4]牵引时助锄分前方与后方紧闭,前方联结牵引车。

瞄准装置沿用九〇式三米测高机、九〇式航速测定机、九〇式高射算定具。

炮组在炮长以外设12名炮手:

  • 一炮手:方向
  • 二炮手:信管扇形板
  • 三炮手:方向修正圆筒
  • 四炮手:高低
  • 五炮手:高角扇形板
  • 六炮手:高低修正 圆筒
  • 七炮手:航路角
  • 八炮手:发射拉绳
  • 九炮手:装填
  • 十炮手:信管调定
  • 十一炮手:弹药递交
  • 十二炮手:补助高低修正(刻度)圆板。

作战使用

Thumb
1943年阿图岛上的海岸高射炮兵。

每个炮连4门炮。[6] 日军用于日本入侵满洲, 苏日边界冲突中国抗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的野战防空。 在硫磺岛战役冲绳岛战役,使用穿甲弹打击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6]

在日本本土防空作战中,该高射炮有效射高仅7,250米(23,790英尺),使其无法打击美军巡航作战高度9,710米(31,860英尺)的B-29超级堡垒轰炸机[7]

在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的装备使用

驻北平的国军高射炮第三团,编有2个日式75炮营、1个德式57炮营,1个加拿大40机关炮营。1949年1月随北平和平解放被解放军改编为华北军区高射炮兵第6团部队。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装备使用

1946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于牡丹江市成立了高射炮大队,装备日制八八式75毫米高炮,缺少高炮炮镜就用38野炮炮镜应付。1947年3月份,大队改编为高射炮第一团,辖3个高射炮连。1947年11月7日在牡丹江市谢家沟营区,增编装备了骡马辕引的日制九八式20毫米防空机关炮的第2营、装备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的第3营。参加了三下江南作战、在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吉林市、丰满水电站等的要地防空作战;围困长春打敌空投补给作战,于1948年3月10日击落一架C-47运输机辽沈战役时在大郑铁路西辽河通江口铁路大桥防空、郑家屯铁路枢纽防空作战。沈阳解放后,第2营移交给炮一师,重新组建了装备75高炮的第二营。平津战役解放天津时地面炮群和前沿部队的对空掩护任务。1949年2月3日和平解放北平入城仪式时,团部与第2、第3连及其高炮、汽车装备参加了入城分列式、3月25日在北平西郊机场接受毛泽东朱德的检阅阅兵式。1949年还南下担负了武汉防空、广州防空作战。1950年春参加解放海南岛战役徐闻海岸对空掩护集结的部队与船团。1950年10月18日在宽甸县长甸河口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该团第二营留在了江北岸掩护渡口与铁路桥。第一次战役时,中国人民志愿军仅有高炮第一团的第1、第3营的两个营南下至云山一带担任野战防空,因而美机对地轰炸扫射非常疯狂,超低空飞行经常降低至距地面十几米号称“电线杆子高度”,志愿军高射炮设在山包上往往只能进行平射,很难发挥作用。第二次战役结束后,高炮一团使用的日制八八式75毫米高炮性能严重过时,该团于1951年1月初回国到达锦州,扩编为炮兵第61师与第62师。每个师辖1个装备苏式85毫米高射炮的团与2个装备苏式37毫米高射炮的团。

1945年11月,八路军冀东第16军分区曾克林部挺进东北后,在辽东本溪宫园利用伪满军掩护本溪工业区对抗美军轰炸的一个高炮连阵地上4门八八式高炮,组建中共第一支高炮部队——“辽东军区十六军分区高炮大队”,至1946年3月组建了1个高炮连(八八式高炮4门)、2个高射机枪连(装备8门德造高平两用炮、两门20毫米巴拉德两用机关炮)和1个地炮连(2门90式野炮),各型火炮与高机15门(挺)。改编为辽东军区直属炮兵团,参加了新开岭战斗。1947年11月在进攻梅河口战斗中,使用巴拉德两用机关炮击落一架P-51,是解放军高炮部队首个击落记录。1948年4月,该团的两个高炮营改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高射炮兵第二团。

第四野战军特种兵纵队高射炮指挥所于1948年11月在沈阳成立。利用沈阳城内缴获的八八式高射炮,于1948年12月组建了高射炮第三团。

Remove ads

参见

可比较的同代武器

注释

弹药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