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公会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公會議
Remove ads

大公会议(英语:Ecumenical council),或称公会议普世公会议普教会议,是传统基督教中有普遍代表意义的世界性主教会议,咨审表决重要教务和教理争端。“大公”的英文“ecumenical”源自拉丁语“oecumenicus”,意为“全的,总的”,进而来自希腊文“oικουμένη”,意为“普世性的英语Ecumene”。对基督教教义有深远影响的基督教早期会议是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以弗所公会议。1054年,自东西教会大分裂之后,东正教只信守首七次大公会议所确立之大公会议信条。虽然第四次君士坦丁堡会议是在教会大分裂之前举行,却不获东正教承认。故此,今日的东正教只承认七次大公会议,而天主教则认为是八次。在新教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圣公会承认前七次大公会议;而加尔文宗路德宗则只承认前四次大公会议。鉴于在第四次大公会议迦克墩公会议中,谴责了一位论的教会,而后形成东方正统教会,故东方正统教会只承认前三次大公会议。而教会大分裂之后的大公会议由天主教单方面举行,所以内容不为东正教所承认。

Thumb
325年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上的神父和君士坦丁大帝

尽管如此,部分东正教徒认为第四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879-880年)、第五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1341-1351年)和耶路撒冷会议(1672年)是大公会议。[1]

Remove ads

历次会议

前七次大公会议

天主教、东正教、圣公会、路德宗、归正宗等历史教会公认的会议如下:

天主教和东正教公认的会议如下:

天主教认可的会议

天主教和东正教一同举行,但东西教会大分裂后东正教拒绝承认的会议:

其后只由天主教举行会议如下:

东正教认可的会议

天主教和东正教一同举行,但东西教会大分裂后天主教拒绝承认的会议:

其后只由东正教举行的会议如下:

  • 第九次:第五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 (1341-1351年)
  • 第十次:雅西公会议(1642年)
  • 第十一次:莫斯科公会议(1666年,分裂出旧礼仪派,1970年代由莫斯科牧首区会议取消对其的诅咒,现今一些使用旧礼仪与俄罗斯正教会共融的教会出现)
  • 第十二次:耶路撒冷公会议(1672年)
  • 第十三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1872年)
  • 第十四次:克里特公会议(2016年),被称为泛东正教会议,非所有东正教会参加。

东正教要理问答教导有七个大公会议,并且有七个大公会议的节日。 尽管如此,一些东正教徒认为879-880年君士坦丁堡会议、1341-1351年君士坦丁堡会议和1672年耶路撒冷会议等事件是合一的:

  • 特鲁兰会议 (692年)就基督教会不同部分的仪式遵守和文书纪律进行辩论。(被天主教徒拒绝,并被其视为君士坦丁堡第三届大公会议的延续。)
  • 君士坦丁堡第四次公会议(东正教会召开) (879-880年)将弗提乌恢复为君士坦丁堡大牧首。 这发生在伊格内修斯死后,并得到了教皇的批准。
  • 君士坦丁堡第五次公会议 (1341-1351年) 肯定了格雷戈里·帕拉马斯(Gregory Palamas)的静观神学 ,并谴责了塞米纳拉的巴拉姆 。
  • 雅西会议 (1642年)审查并修订了 彼得·莫吉拉 (Peter Mogila) 的信仰声明(Expositio fidei,也称为 东正教信条 )。
  • 莫斯科会议(1666年)是泛东正教召集的会议,由俄罗斯沙皇亚历克西斯在莫斯科于当年4月组织召开。
  • 耶路撒冷会议(1672年) 定义了相对于天主教和新教的东正教,定义了 正统的圣经正典 。
  • 君士坦丁堡公会议(1872年)

尽管这些委员会的决定被认为是正统的,但它们不太可能获得正式的普世承认,因此东正教中有七个被普遍认为是普世的。在就东正教面临的几个问题进行辩论之后,2016 年泛东正教委员会 有时被称为潜在的“第八届大公会议”,但并非所有自治教会都有代表。

Remove ads

基督教其他重要会议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