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六四舞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六四舞台(英语:Stage 64)是一个以纪念六四事件为主题,于2009年在香港成立的剧团。该组织由一群支联会义工创立,旨在以戏剧形式重现六四事件的历史记忆,并向香港年轻一代传递民主、人权讯息,及反思历史。自2009年起,六四舞台每年于六四周年前后推出相关主题剧作,并于社区剧场及中学巡演。2021年面临国安法下,支联会骨干成员相继被捕,六四舞台正式解散。在2024年,六四35周年,六四舞台在英国重组。[1]
六四舞台为非牟利志愿团体,成员均无酬参与。资金主要来自筹款、支联会及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的部分资助,用于支付导演、演员及场地费用。[2]
历史
六四舞台由韦少力、列明慧及张家弘三人创立,三人分别为平面设计师、物理治疗师及社工。三人于2003年七一游行后长期参与支联会工作,2008年在筹备完第19届维园烛光晚会后,开始思考以艺术方式延续纪念行动。他们邀请剧作家满道、导演李景昌及六四事件亲历记者蔡淑芳等人共同创作剧本《在广场上放一朵小白花》。在2009年,演出《在广场上放一朵小白花》悼念六四事件二十周年,最终成立“六四舞台”。[2]
2010年3月为再演彩排《在广场上放一朵小白花》期间,一名后台人员接到恐吓电话,被警告若继续参与将影响艺术前途。随后五名后台人员全数退出,两位演员也决定退演。消息传出后引起社会哗然,剧场界人士迅速支援,补上人手。随即﹐五场共1500张门票在一天内全部售罄。[2]
自2011年起,“六四舞台”展开中学巡演计划,首年即有近30所学校参与。其后多年维持40余场规模,但至2016年,演出次数及票房均大幅下跌,愿意邀请剧团进校的学校数目减至28所。剧团成员指出,部分学校或面临政治压力,亦有年轻观众对六四议题逐渐疏离。[1][2]
2020年,因新冠疫情,原定的演出被取消。剧团发起了线上募资活动以筹集制作资金,并改为直播形式。在六四前夕,话剧《五月三十五日(庚子版)》全球免费播出,吸引了超过6万名观众在线观看,并在90小时内获得超过55万次观看。同年6月,香港警方首次禁止支联会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年度六四烛光晚会。6月30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香港国家安全法》正式颁布并实施。[3]
受疫情影响,原定2021年1月的演出再次取消。改于6月1日、3日举办2场网上直播读剧。读剧活动包括《5月35日》(庚子版[注 1])及《在广场上放一朵小白花》。[3]
2021年9月,支联会成员被捕。警方正式起诉支联会主席李卓人、副主席何俊仁和邹幸彤,以及支联会“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最高刑罚可处终身监禁或者十年以上监禁。最终,六四舞台自行解散。[3]
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授权日本和台湾的剧团,在当地上演《5月35日》的日文版和国语版。[1] 在2022年4月20-24日,日本剧作家石原燃翻译的《5月35日》(日语版)于东京艺术剧场公演7场,由日本剧团Pカンパニー制作,松本祐子导演,并获“小田岛雄志.翻译剧本奖”。[3] 在2023年6月2-4日,《5月35日》(国语版)于台北演出5场,由国际特赦组织台湾分会主办,晓剧场制作,更特设1场粤语读剧。
在2024年,六四35周年,六四舞台在英国重组。剧团制作《5月35日》英文版,在伦敦全球首次演出。[1]
作品
^ 只于学校巡演,其余剧目皆有公开演出
- 《在广场上放一朵小白花》(2009)
- 《让黄雀飞》(2012)
- 《黄雀飞——占领中环版》(2013)
- 《王丹》(2014)
- 《那年我的孩子十七岁》^(2015)
- 《推土机前种花》(2016)
- 《伤城记》(2017)
- 《没有8903》^(2017)
- 《大海落霞》^(2019)
- 《5月35日》(2019)
六四卅年
1989年5月至6月民运最鼎盛之时,香港有逾百万人走上街头游行。市民自发撰写标语口号,从新华社、中资企业工会到民主派、社区团体及各行各业,不分立场、齐声支持北京的民主运动,这场盛况也成为香港史上前所未有、空前绝后的民主浪潮。[4]
相比三十年前香港社会仍可自由谈论“六四”,2019年后言论与创作空间逐渐收紧,纪念活动遭受限制。[3] 2019年,六四三十周年成为最后维园烛光晚会。《国安法》立法后,香港民间团体一个接一个解散。
导演李景昌及陈敏斌等人表示,剧团的坚持不仅为了保存历史记忆,也反映香港人面对同一政权的现实处境。他们认为,回顾六四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更是香港的自身故事。三十年的六四晚会也象征香港三十年的自由。
注脚
- 即2020年版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