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冀东抗日联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冀东抗日联军,又称华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1938年由中共河北省委与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共同组建,主要活动于冀东地区。该武装力量,由高志远任总司令,王仲华(董毓华)任政治主任,李运昌、洪麟阁任副总司令,曾于1938年7月发动冀东大暴动。1938年10月,主力被撤退至平西抗日根据地整训,总司令高志远因“勾结吴佩孚,企图投敌叛国”被处决,王仲华、白乙化曾继任总司令。后被整编入八路军。
历史
1935年11月,日本扶植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正式成立,冀东各县彻底彻底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936年12月5日[1],中共河北省委按照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在天津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1937年7月8日,七七事变后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提出“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8月22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红军可以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2][3]。
1937年9月,华北各救会改组为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并在武汉国民政府备案。冀东地区是华北地区最早沦陷的,成为华北自卫会的工作侧重点,计划配合八路军挺进冀热边区,发动抗日武装斗争,开展敌后游击战争[4]。1937年9月,中共冀热边特委在古冶东兴书店、马城大生全书局建立联络站;中共中央北方局派红军干部李润民、孔庆同等在冀东举办游击战干部训练班[3]。
1937年12月13日,在华北自卫会的组织下,中共冀热边特委书记李运昌在滦州马城民团团总高志远位于多余屯村的家中召开冀东十县人民抗日代表会议。会上正式宣布成立“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冀东分会”,推选高志远、李运昌、洪麟阁、杨十三、王平陆、黎巨峰等为冀东分会领导成员;会议决定加强抗日救国宣传,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5],以迁安为中心,在遵化、丰润、滦县、兴隆等县首先组建抗日游击队,发动游击战争[3]。议定高志远、殷焕章、陈宇寰被确定为滦县南部地区开展游击战的负责人[6],高小安为丰滦边地区的负责人[3]。高志远是滦州马城民团的团总,因刺杀冀东著名汉奸刘佐周而具有不小的名气。洪麟阁是遵化县地北头村满族人,曾在冯玉祥部队担任多年军法官,曾主编唐山《工商时报》,曾在天津河北工学院工作。杨十三是迁安县杨团堡村人,河北工学院教授,多年从事造纸工业研究,是天津社会知名人士[4]。陈宇寰是滦县小陈庄人,1931年被推举为胡各庄一带168村的联庄会会长[7]。
1937年12月,冀东分会常委王平陆组建华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区第一支队,王平陆任支队司令员[8][9]。1938年1月1日,王平陆率第一支队趁夜进驻迁安、遵化交界的茅山诸乐寺。在主持了十余名队员的入党仪式后,王平陆率队宣誓抗日。随后,两个团丁闯入山门被第一支队缴枪。接着,王平陆率队夜袭山外团局,兵不血刃地将三十余名团丁全部缴械[10]。随后,游击支队返回迁安上梨树峪,在王平陆家中制定出攻击满洲国清河沿关卡的计划。清河沿关卡在今青龙县,是其国界的交通要道,自1934年起设有海关税局和清河沿国境警防所。警防所驻有三名满洲国军和七八个满洲国警察[11]。1938年1月7日夜,王平陆率队攻击警防所,胸部被流弹击中,支队被迫撤出战斗,王平陆次日伤重牺牲[10]。
多余屯会议后,高志远先后联络大李庄民团队长李文芳、长凝民团队长王宝三、殷庄等十村联庄会会长殷焕章、汀流河民生医院院长刘冠英等,秘密谋划暴动事宜。同时,派陈国武潜入汀流河警察所开展策反工作,策动警察倒戈抗日。陈宇寰则联络晁子孚、张子川、曾生远、高荣久、陈家宝、戚树雨、于从杰等人到迁安一带活动,购置了100多枚手榴弹运到小陈庄,并以168村联庄会会长身份,在各村联庄会间奔走宣传,动员各村联庄会抗日[3]。滦南司各庄完全小学校董吴紫阳与中共地下党卞振东联络刘天瑞、赵书铭、戚熙斋、刘正奎等50多名知识分子和群众准备暴动[12],滦南吴庄村中共党员吴绍舟联络了30多名爱国青年和暑期还乡的学生……[3]
Remove ads
1938年5月下半月,中共河北省委以华北抗日会总会名义,在天津法租界滨江道基泰大楼五层的会议室召开秘密会议,讨论冀东人民抗日武装大暴动事宜。华北武卫会党团书记李楚离,军事部长王仲华(董毓华),李运昌、高志远、洪麟阁、杨十三等参会,李楚离主持会议。会议通报了宋时轮支队和邓华支队已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辟冀东抗日根据地部署的要求,在平西斋堂会师,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且四纵正在加紧挺进冀东,要求以四纵到达冀东的时间为准,发动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时间大体在7月中旬。会议决定组建华北抗日联军,下设三个军区[a],冀南为第一军区,冀中为第二军区,冀东为第三军区,军区下属若干总队,总队以下设大队、中队、小队。华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区,惯称冀东抗日联军,高志远当选为华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区总司令,李运昌、洪麟阁当选为副总司令。根据高志远、李运昌和洪麟阁分别主要活动在迁安、滦县和遵化县等地乡村的实际情况,总队之上分设三个路军,三人各兼一个路军的总指挥。由于暴动部队组建尚不完备,统一指挥难以实现,所以暴动期间三路抗联部队互不隶属,各自全权行动。会议决定由华北武卫会委员兼军事部长王仲华作为总会代表到高志远处指导和协助工作;李楚离作为总会代表与杨十三到洪麟阁处协助工作,并准备在遵化县农村迎接四纵部队[4][3][13]。
1938年6月底,中共冀热边特委以华北武卫会冀东分会名义,在丰润县田家湾子召开军事会议,会议由军事部长李运昌主持,黎巨峰、王大中、杨十三、洪麟阁以及高志远的代表刘冠英等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冀东抗日联军行动纲领》,公布了队伍建制和任职命令。冀东抗联计划组建6个总队,每个总队2000人左右。抗联共分为三路军,第一路司令由洪麟阁兼任,辖第一总队、第二总队;第二路司令由李运昌兼任,辖第三总队、第四总队、第五总队;最后一路的司令员由高志远兼任,辖第六总队[3];刘连科任参谋长。会议将1938年7月16日确定为统一暴动日期。然后,随着八路军第四纵队于5月31日从平西斋堂出发,到6月下旬,已先后攻克昌平、兴隆等县城,到达蓟县的靠山集、将军关、黄崖关一线,准备进入遵化、玉田、迁安等县境。1938年6月底,中共冀热边特委书记李运昌到唐山,与中共地下党员、伪冀东道警察科长朱欣陶取得联系,从朱欣陶处得知,暴动计划已被日伪侦知,日军正在准备颁布缴枪令,收缴散落在冀东民间的20多万支枪。李运昌连夜赶回冀热边特委所在地,紧急磋商后决定将武装暴动提前到1938年7月6日举行,并火速密报各县委及暴动中心地区[13]。1938年7月3日夜,高志远、王仲华等人在多余屯村高家召开紧急会议。7月4日早晨,驻滦县保安队到多余屯去捉拿高志远等人,糯米庄民团队长牺牲。高志远、王仲华等暴动领导闻讯走脱,在滦河套召开紧急会议,决定7月9日提前暴动[5]。7月5日凌晨,日伪军又袭击滦县大门庄,搜捕正在准备发动暴动的张鹤鸣、张振宇等人未果[4][3]。
1938年7月6日晚,300多名抗日战士在滦县港北村集合,建立由中共滦县县委直接组织的冀东抗日联军第五总队,李润民任总队长,中共滦县县委委员高培之任政治部主任,中共党员张鹤鸣任副总队长兼参谋长,负责北宁铁路以南地区的暴动活动。冀东抗日联军第五总队的成立标志着冀东抗日大暴动正式爆发。7月7日,李运昌和胡锡奎(王瑞清)以迁安县西庄为基地,在北宁铁路以北地区的迁安县岩口镇组织和领导暴动,建立华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区第二路军司令部和第四总队[4]。7月7日,失联中共党员刘守仁在滦南的川林村宣布暴动,几天时间发展到500余人,后被编为冀东抗日联军第五总队独立大队[14][3]。7月8日,洪麟阁、杨十三在李楚离的指导和协助下,在遵化县地北头村起义,建立了第一路军司令部和第一总队、第二总队。1938年7月9日,高志远、陈宇寰等人在王仲华的指导和协助下,在滦县马城、胡各庄一带起义,成立了军区司令部和第六总队。7月12日,驻滦县安各庄的冀东伪政府警防队队长周维新率队通电起义,组成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三军区第二路第九总队。7月13日,卢龙县简易师范学校校长高敬之在卢龙县无税庄率众起义,成立“华北人民抗日军”,并率队占领卢龙县城,不久与第五总队会师,改编成冀东抗日联军第二十三总队,由阮务德担任政治部主任[4]。
1938年7月13日,中共蓟县县委先后在盘山天成寺和城南杨家板桥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发动抗日暴动。7月14日,县委书记王崇实和李子光组织王景轩、苏甦等人攻下邦均镇警察三分局,组建三区队。7月14日夜,白砥中和七区救国会负责人郝希武率众在七区起义,7月15日天明时攻克下仓镇警察所。蓟县境内随后发生多起暴动,相继组建多个总队。7月15日,抚宁县七家寨村自卫团总许维纯和奉天南满医科大学学生茹振泰等人率众起义,攻占台头营镇,建立了临抚抗日游击大队[4]。7月16日,吴紫阳组织800多人在吴庄暴动,司各庄一带的知识分子和群众纷纷携械参加,到7月底发展到两千人,被编为抗日联军第十四总队,由吴紫阳任总队长[12]。7月16日,李运昌率领冀东抗日联军第二路的5个总队和特务大队占领赵各庄矿和洼里、古冶两个车站,断绝北宁铁路交通,策应开滦矿工起义。中共唐山工委书记周文彬等随后组织开滦煤矿工人起义,在唐山矿区建立起一支工人武装[4]。
到8月初,仅滦南地区就有2.14万各界群众投身抗日[3],高志远部在滦县南部的暴动队伍共有12个总队,约2万余人[15]。冀东大暴动期间,冀东地区北起兴隆、青龙长城沿线,南到渤海滨,西起潮白河,东到山海关,共有21个县发动了抗日暴动,参加人员达20万。其中,冀东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李运昌部5.5万人,共组成28个总队,12个独立大队和区队;高志远部1.4万人,共13个总队;第一路洪麟阁部4500多人,共3个总队。国民政府忠义救国军北方支队第七路军、九路军,以及草莽出身的丁万有部都曾发动大规模作战。冀东大暴动先后创建11个抗日政权,在武汉会战时牵制了侵华日军,支援了全国抗战[13]。
Remove ads
1938年8月中旬,李运昌、胡锡奎、李楚离等人率冀东抗日联军与邓华率领的八路军第四纵队在遵化与丰润、迁安三县交界地带的铁厂镇会师。铁厂会师后不久,中共冀热边特委于8月22日致电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并请转蒋介石委员长及全国将士、抗战团体,报告了冀东抗日大暴动所取得的伟大成果。8月29日,第十八集团军驻武汉办事处主任叶剑英致函蒋介石,转达了该电文[4]。
1938年8月27日,八路军第四纵队党委与冀热边特委召集冀东抗日联军各部队负责人在铁厂镇举行联席会议,会议由邓华主持,胡锡奎、李运昌、李楚离、王仲华、周文彬、杨十三、陈宇寰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确定了建立、坚持冀热边根据地的方针,决定整训冀东抗日暴动部队,成立冀察热宁军区。会议推举四纵司令员宋时轮任冀察热宁军区司令员,邓华任冀察热宁军区政治委员,高志远、李运昌、洪麟阁任副司令员,李钟奇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军区下设5个军分区,由高志远、李运昌、洪麟阁在现有起义部队基础上各组织一个军分区,四纵派干部组织两个军分区。同时,会议议定成立冀察热宁行政委员会,由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领导成员、国民党人士刘绍襄任主任,并任命了一些县的抗日政权县长,决心加快建立健全各县的抗日政权,建立抗日秩序[4]。
Remove ads
1938年9月初,李运昌率部配合四纵主力进军都山,以期开辟都山抗日根据地。进军途中,李运昌部在森罗寨、包各庄一带歼灭伪满军一个营,俘虏营长及以下官兵200余名。但其后,四纵及抗联部队连续遭到了敌军围剿,被迫放弃创建都山抗日根据地的计划。1938年9月,侵华日军为应对冀东地区的抗日武装大暴动,开始从华中地区回调部队,企图与关东军、满洲国军一道夹击冀东的八路军和抗联部队。八路军第四纵队未能建立依托深山的抗日根据地,四纵党委于1938年9月中旬在迁安县莲花院村(今属迁西)召开干部扩大会议,商议整顿部队和建立根据地问题。会议决定四纵仅留少数部队配合地方起义武装在冀东坚持斗争,四纵主力和部分抗联部队撤到平西根据地整训。莲花院会议后,四纵准备西撤,但因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及晋察冀军区均不同意四纵和冀东暴动队伍西撤,仅宋时轮带领一部分部队西撤至蓟县、平谷、密云一带山区,邓华仍率部队在冀东活动[13]。
1938年10月8日,八路军四纵党委与中共河北省委、冀热边特委、冀东抗日联军负责人在丰润县九间房召开会议,会议由邓华主持,马辉之、姚依林、胡锡奎、李运昌、李楚离、王仲华、高志远、洪麟阁、杨十三等人出席会议。会议提出四纵和抗联主力西撤,高志远等与会者多数人表示支持,仅李运昌和洪麟阁反对。随后,部队开始西撤。高志远所率抗联部队与邓华带领的八路军支队为西撤的第一梯队,加上之后的洪麟阁、李运昌两个梯队,总计有5万余人[13]。
1938年10月10日,西撤的第一梯队行至蓟县马伸桥镇一带时,遭到日军阻击,冀东抗日联军高志远部副司令陈宇寰在山头村战斗中牺牲,是冀东暴动队伍中牺牲的第一个将领。高志远部跟四纵部队一起冲过潮白河封锁线顺利进入平西时,因队伍伤亡、失散严重,仅剩下一千六七百人。10月15日,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一路军司令洪麟阁在蓟县马伸桥镇一带的战斗中牺牲。洪麟阁牺牲后,李楚离继任一路军司令员,率领第二梯队的队伍继续西行。杨十三因严重的胃病发作,带女儿杨效昭潜回天津治病。李运昌和胡锡奎等人率领二路军西撤途中,也遇到的敌人截击、围歼。李润民、阮务德等相继牺牲[4]。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及北方局领导多次与四纵往来通电,希望四纵克服困难,坚持在冀东创建抗日根据地,但四纵仍坚持执行了西撤计划[13]。
10月下旬,李楚离率一路军余部,与李运昌率领的二路军受阻部队在平谷县山区的樊各庄汇合。经过两天的激烈争论,李运昌等人认为剩余队伍已经无力闯过敌人重兵把守的潮白河、平古路两道封锁线,决定停止西撤,返回丰、玉、遵一带山区坚持冀东抗日游击战争。至此,参加西撤的5万人冀东抗日联军队伍,除高志远部的一千六七百人和蓟县、遵化一带暴动队伍的几百人,随四纵主力最终到达平西外,跟李运昌、胡锡奎、李楚离等人东返的只剩有六千多人[4][13]。
随着四纵和抗日联军的撤退,整个冀东暴动便逐渐平息。日伪军重新占领各个县城,杀害了很多人。西撤导致整个起义队伍和根据地损失90%以上,撤到平西和冀东保留的抗联人员只剩余3000人。冀东暴动遭受挫折,也可以说是失败了[16][17]。
Remove ads
后续发展
在平西整训的冀东抗日联军,与八路军四纵的宋时轮支队和邓华支队等一道编入直属八路军总部的冀热察挺进军,由萧克担任司令员兼政委。萧克接到高志远司令部秘书、中共地下党员陈飞报告,高志远计划投靠吴佩孚。掌握证据后,萧克将高志远逮捕。先在政治部锄奸部举行预审,从冀东请了法律专家按照国民政府法律做了审判。然后在挺进军驻地山南村举行公审大会,由冀东法律专家主审,公诉人杨春甫提出公诉,陈飞等人提供证据,出席者多为中共冀热察区党委工作人员,以及国民党特别代表刘绍襄[18][19]。1939年4月27日,高志远因“勾结吴佩孚,企图投敌叛国”,被冀热察冀挺进军军政委员会、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以汉奸罪的罪名在山南村执行枪决,同时被处决的还有冀东抗联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李荣久[5][19]。
1939年2月[20],白乙化率抗日民族先锋队由山西来到平西抗日根据地,编入冀热察挺进军,与在平西整训的冀东抗日联军合编为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王仲华任司令员,白乙化任副司令员[21][22],朱其文、吴涛分别任政治部主任、副主任,王亢任参谋长。华北人民抗日联军辖一、三两个大队和一个特务连,共计一千多人,才山任第三大队队长。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的大队、中队和机关干部中的绝大多数均来自抗日先锋总队[20]。1939年6月,董毓华在涞水县蓬头村军区医院病逝[23],白乙化继任总司令。1940年1月,华北人民抗日联军改编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后改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白乙化任团长,才山任团参谋长,吴涛任政委[24][22][25]。
Remove ads
李运昌等人决定返回冀东后,李运昌和李楚离分别率部从南北两路返回冀东。李运昌部再返回途中与日军小林部队一个旅团遭遇,严重减员。为保存有生力量,李运昌在迁安县莲花院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抗联部队分散,等待何时的时机再重新集中。到1938年11月,李运昌部在迁安县柳沟峪集中时,司令部直属部队仅剩130人[3]。李运昌在柳沟峪召集全体同志开会,回顾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讲述红军长征的事迹,鼓励同志们坚持斗争。到1938年底,李运昌部已经重新集结起抗联部队1400余人。他们与其他的冀东游击部队,以及八路军四纵留下的三个支队相互配合,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开辟冀热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3]。
柳沟岭会议后,于振忠和张振宇、赵玉清等到北宁铁路以南地区重新组织抗日队伍,进入1939年路南队伍恢复至200多人。1939年8月,路北八路军游击支队150余人和苏然率领的抗联五总队300多人,从史家洼跨过北宁铁路到达甄庄,与路南地方游击队会合[17]。
编制
冀东抗日联军在发动冀东大暴动之初,原计划组建6个总队,每个总队2000人左右。洪麟阁兼一路军司令,政治主任杨十三,辖丰玉遵一带组织的第一、第二总队;李运昌兼二路军司令,政治主任王瑞清,辖第三(蓟县)、第四(丰滦迁)、第五(滦县)三个总队;高志远部辖第六总队[26]。
Remove ads
备注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