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内莉·萨克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内莉·萨克斯
Remove ads

内莉·萨克斯德语Nelly Sachs,1891年12月10日—1970年5月12日),德国犹太裔诗人、剧作家。1966年与以色列作家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审认为其杰出的抒情与戏剧作品以触动人心的力量诠释了以色列人的命运。萨克斯在德国柏林出生,1940年为躲避纳粹党在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而流亡瑞典。她的作品皆以德文创作,战后发表许多与纳粹党在欧洲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有关的诗作。

事实速览 内莉·萨克斯, 出生 ...

经历

内莉·萨克斯于1891年出生于德国柏林舍讷贝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其父格奥尔格·威廉·萨克斯(1858–1930)与母亲玛格丽特·卡格尔(1871–1950)皆为天然橡胶制造商,从小便家境富裕。由于身体羸弱,她自幼在家接受教育。虽展现出舞蹈天赋,但因父母的反对态度而未被鼓励发展专业训练。她自小性格内向、一直受到家人的保护,终身未婚,还与塞尔玛·拉格洛夫希尔德·利瓦伊保持广泛书信往来。[1]

随着纳粹掌权,她们一家日益陷入恐惧,甚至一度失语,后以诗句回忆道:“当大恐怖降临/我便沉默。”1940年,她与年迈母亲在拉格洛夫的帮助下获准离境,乘坐纳粹德国飞往瑞典的最后一班航班逃到瑞典,仅比犹太人被押送至集中营的日期提前一周。[2]1952年,她获得瑞典国籍。

逃到瑞典后,她与母亲居住在斯德哥尔摩的一间两室小居中,萨克斯长期独自照料母亲,并靠翻译文献维持生计。母亲去世后,她精神状况急剧恶化,多次出现精神病性发作,包括幻觉偏执及妄想症,并在被迫精神病院度过数年。即使在住院期间,她仍坚持写作,之后逐渐恢复到可以独立生活,尽管心理健康始终脆弱。据称,她最严重的一次病发与赴瑞士领奖途中听到德语有关。然而,她始终对年轻一代德国人保持宽容态度,并与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英格博格·巴赫曼等战后德语作家保持书信往来。

Remove ads

写作生涯

萨克斯与诗人保罗·策兰的深厚友谊常被后人提及。两人不仅因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的而产生共鸣,也因对犹太与基督教信仰实践的兴趣、以及在文学表现上的相近而紧密联系。尽管他们的诗歌意象多属独立发展,却常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在各自面临艺术界的矛盾时,这份友谊尤为重要。策兰在其作品接受度不高,并遭到法国作家克莱尔·格尔英语Claire Goll指控抄袭之时,深陷挫败,而萨克斯则卷入与芬兰裔犹太作曲家摩西·佩尔加门特摩西·佩尔加门特英语Moses Pergament的长期纠纷。

萨克斯的诗歌具有极强的抒情性,早期作品受到德国浪漫主义影响明显,且多以基督教意象为灵感。她青年时期在柏林创作的诗篇中,常以传统浪漫主义的主题和修辞,来映射其一段不幸的爱情,她在年轻时爱上一位非犹太青年,但此人最终死于集中营。得知这一消息后,萨克斯悲痛不已,并将个人的爱情悲剧与犹太民族的集体命运交织在一起,创作出大量以恋人之死与民族劫难结尾的诗篇。在这些作品中,她的身份已不再是失恋者,而是犹太民族在历史与上帝面前受难的化身。其哀悼与浪漫色彩的结合,与卡巴拉思想中的意象相呼应:舍吉纳作为上帝在世间的临在,为与其子民的分离而痛哭。因此,浪漫主义不仅成为她文学转型的契机,也推动她从德国诗人自觉地转向犹太诗人,语言风格随之变化。从早期较为华丽的表达过渡到高度凝练、超现实的写法,她不断重复并变奏尘埃、星辰、气息、石头与宝石、血液、舞者、离水之鱼、疯狂与永恒挫败的爱情等意象,虽难以为所有读者完全理解,却始终令人动容与震撼。

1961年,萨克斯获得以她名字命名的首届“内莉·萨克斯奖”,该奖由德国多特蒙德设立,每两年颁发一次。此后,多特蒙德市又委托作曲家瓦尔特·施特芬斯根据她的剧作《艾利》谱写歌剧,并于1967年首演。1966年,她与以色列作家阿格农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在发言中指出,阿格农代表的是以色列,而她则代表犹太民族的悲剧,并朗诵了自己的诗作《在逃亡中》。[3]

1970年,萨克斯因结直肠癌逝世,安葬于斯德哥尔摩北墓园。其遗物由家属捐赠予瑞典皇家图书馆[4]

Remove ads

主要作品

  • 著有《在死亡的寓所中》、《星晨黯淡》、《逃亡与变迁》、《无人再知晓》、《进入无尘之境》、《死亡依然在庆生》、《炽热的谜语》、《寻找生者》等诗集。
  • 创作诗剧《艾利》。

作品在台湾的出版

  •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编译委员会/编译,《萨克斯》,九五出版,1981年。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