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写作组
中国官方匿名写作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写作组是中国大陆的官方性质的文人组织,专门写作宣传和主导主流意识形态的文章。写作组始于196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盛行,影响最大的包括北大清华批判组、上海市委写作组等。直到现在,一些写作组仍活跃于中国大陆官方媒体发表文章。
历史
写作组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1][2]。1960年代初,在起草《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时,写作小组的雏形已经形成。1963年,中共中央成立中央反修文件起草小组,以康生为首。该组直属中央政治局常委,负责起草“批修”文章。1964年7月,毛泽东提议成立领导学术批判的小组,以彭真为组长。学术批判办公室后来成立,办公室成员姚溱、许立群于1966年2月起草了二月提纲[3]。
同时,上海市委根据毛泽东指示成立了一个写作班,位于上海华山路丁香花园。写作班包括文学组、历史组、哲学组、自然辩证法组等,专门撰写各领域的批判文章[3]。
文革发动初期,毛泽东组织张春桥、姚文元等人写文章批判吴晗。1966年6月,他们成立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包括前中央反修文件起草小组组员[4][3]。
文革期间,原上海市委写作班主要成员则成立了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专题写作组,由吴瑞武任组长,负责市革委文件、《文汇报》和《解放日报》社论等。1968年一度解散,姚文元主导下在上海成立了红旗杂志上海组稿小组,由朱永嘉负责。1971年,上海市委写作组(化名罗思鼎等)重新成立,在《红旗》杂志、《人民日报》等媒体上发表各种批判文章[3]。
197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化名梁效等)成立,由李家宽、宋伯年、王世敏等负责。此批判组与江青关系密切[3]。
写作组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通过发表在“两报一刊”上的文章传达最高指示、引导舆论。如文化部写作组的一篇批判《三上桃峰》的文章,将《三上桃峰》这出晋剧批为“为刘少奇鸣冤叫屈”,就导致了无数官员下台、山西省委被改组[5]。
除此上述写作组之外,文革期间的写作组还包括中央党校写作组、《红旗》杂志写作组、北京市委写作组等重要写作组,以及各地大量小规模、专门化的写作组。写作组的具体称呼也有“工农兵写作组”、“三结合写作组”、“大批判写作组”等。
文革后,北大清华大批判组、上海市委写作组许多成员都因与四人帮有寄连而被批判、处分。
直至今日,仍有一些写作组为中国各官方媒体撰写文章、宣传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如经常在《人民日报》社论中出现的“仲祖文”(中共中央组织部)、“任仲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等[5]、《环球时报》以胡锡进等为首的“单仁平”[6]和新华社评论“辛识平”。
笔名列表
历来的写作组在发表文章时,一般不署写作组名称,而用取自各种谐音的化名。文革期间一些写作组的化名如下:[5]
- 梁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谐音“两校”,其他化名还有柏青、高路、景华等。
- 罗思鼎:上海市委写作组,谐音“螺丝钉”,其他化名还有丁学雷(“丁香花园学习雷锋”)、宫效闻、石仑等。
- 石一歌:《鲁迅传》编写小组,隶属于上海市委写作组,谐音“十一个”,指小组十一个成员。
- 初澜:文化部写作组,谐音“出蓝”(“青出于蓝”),其他化名还有江天、洪途、小峦等。
- 唐晓文:中央党校写作组,谐音“党校文”。
- 洪广思:北京市委写作组,谐音“弘光寺”,写作组所在地。
- 池恒:《红旗》杂志写作组,谐音“持之以恒”中的“持恒”。
- 辛文彤:北京市文化局写作组。
- 安学江、皖敬青:安徽省大批判写作组,取自“安徽学习、敬仰江青”之意。
文革之后的一些写作组仍沿用笔名发表文章。
- 任仲文:谐音“人重文”,取“人民日报重要文章”之意,为《人民日报》使用的集体笔名,1992年-1993年间使用。
- 任仲平:谐音“人重评”,取“人民日报重要评论”之意,为《人民日报》使用的集体笔名,1993年12月22日使用至今[7]。1993年到2003年5月间,人民日报以“任仲平”署名出版20篇文章[7]。2003年到2008年,报社共出版35篇署名文章,其中2008年推出10篇[7]。任仲平写作组包括报社领导、部主任、编辑和记者[8]。
- 国纪平:谐音“国际评”,取“国际问题重要评论”之意,为《人民日报》使用的集体笔名[1]。
- 任理轩:谐音“人理宣”,取“人民日报理论宣传”之意,为《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理论宣传部使用的集体笔名[9]。
- 金社平:谐音“经社评”,取“经济社会评论”之意,为《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使用的集体笔名。
- 钟声:谐音“中声”,取“中国之声”之意,为人民日报社国际部部分记者、编辑使用的集体笔名,用于阐述中国政府在国际问题上的观点和吹风。2005年首次出现。
- 关铭闻:谐音“光明闻”,为《光明日报》使用的集体笔名。
- 辛识平:谐音“新时评”,取“新华时评”之意,为新华社评论使用的集体笔名。
- 单仁平:谐音“善人评”,为《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编辑团队使用的集体笔名。
- 任民:谐音“人民”,为人民出版社使用的集体笔名[10]。
- 吉方平:上海《解放日报》评论[11]。
- 钧声:谐音“军声”,取“解放军之声”之意,为《解放军报》使用的集体笔名,2017年首次出现。
Remove ads
- 郑青原:谐音“正本清源”,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观点,2010年首次出现[5][12]。
- 仲祖文:谐音“中组文”,为中共中央组织部使用的集体笔名,多为党建及思想建设论述[13]。
- 宣言:为中共中央宣传部使用的集体笔名。
- 钟轩理:谐音“中宣理”,为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使用的集体笔名[13]。
- 钟政轩:谐音“中政宣”,为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宣传教育局使用的集体笔名。
- 钟纪轩,谐音“中纪宣”,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宣传部使用的集体笔名。
- 国平:谐音“国评”,取“国家评论”之意,为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团队使用的集体笔名[14]。
- 钧正平:谐音“军政评”,为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新闻局使用的集体笔名[15]。
- 卫民康:谐音“为民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使用的集体笔名[13]。
- 郭同欣:谐音“国统新”,取“国家统计局新闻”之意,是国家统计局使用的集体笔名[16]。
- 安平:谐音“安评”,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评论”之意,2020年10月首次出现[来源请求]。
- 港澳平:取“港澳办评论”之意,是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使用的集体笔名,2024年首次出现。[17][18][需要较佳来源]
- 钟一平:2024年首次出现。
- 仲音
- 寰宇平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