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准噶尔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准噶尔部
Remove ads

准噶尔蒙古语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汉语拼音字母Juun'gar鲍培转写ǰegün ɣar西里尔字母Зүүн гар察哈尔标准音:[dʒuːn.gɑr],卫拉特托忒文ᠴᡉᡉᠨ ᡎᠠᠷ转写Züünĝar,意为“左手”,即左翼),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

Thumb
1820年准部在新疆的范围(红色)

准噶尔部于17世纪到18世纪统治天山南北,建立人类史上最后一个游牧帝国—准噶尔汗国,奉藏传佛教国教并对西藏有影响力,其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越阿尔泰山、东达吐鲁番、西南至楚河塔拉斯河一带。18世纪末被清朝摧毁,其遗民几乎遭屠灭殆尽,幸存者或附牧于赛音诺颜,曰额鲁特;或附牧于青海者,曰绰罗斯;或留守新疆,今成为昭苏蒙古族。

兴亡历史

兴起

Thumb
噶尔丹时期的准噶尔

末清初,准噶尔首领最早是哈喇忽剌,后巴图尔珲台吉伊犁为根据地兼并厄鲁特蒙古各部,压迫西方的哈萨克族。1670年巴图尔珲台吉的儿子僧格被杀后,他的异母弟噶尔丹夺得了准噶尔的统治权。1678年,西藏的五世达赖赐噶尔丹可汗号,准噶尔汗国正式成立。此年噶尔丹出兵回部,占领叶尔羌汗国,把广大维吾尔族地区置于其统治之下。1688年噶尔丹突然率兵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土谢图汗,迫使喀尔喀蒙古诸部南迁。1690年6月,噶尔丹又向漠南喀尔喀蒙古进攻,俘掠人口,抢劫牲畜。

衰弱

1690年同年,康熙帝决计亲征,组织左右两路大军分别出古北口喜峰口。8月1日,双方大战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清军大败噶尔丹军,噶尔丹乘夜向北溃逃。

噶尔丹战败后因原根据地为策妄阿拉布坦占据,不得不滞留科布多地区,集合残部,休养生息,以期东山再起,不断骚扰边地安宁。1696年2月,康熙帝发兵10万,分三路大举出击。5月13日,西路军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败噶尔丹军。1697年2月,康熙帝发动第三次远征,命费扬古马恩哈分别统率两路大军,共6000人,由宁夏出发,进剿噶尔丹残部。4月康熙帝亲赴宁夏,指挥这次军事行动。正当清军进发之时,噶尔丹众叛亲离,军队只剩下五六百人,遂饮药自尽(又说被人杀害)。

噶尔丹败亡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续任准噶尔部台吉,准噶尔部又逐渐强大,和清朝再次发生冲突。1716年,他派兵于西藏,占领拉萨。1718年清朝由青海路出兵入藏,不过全军覆没[1]。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才赶走准噶尔军。清朝和准噶尔军在吐鲁番方面也有战斗。

灭亡

Thumb
平定准部图

1755年春,清军5万人分西北两路向伊犁进军。不到100天就到达伊犁。达瓦齐率兵6000人扼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今新疆昭苏县境内),清军以25人夜袭达瓦齐大营,达瓦齐军惊溃,不战自降。达瓦齐仅带少数人仓皇南逃。此后,阿睦尔撒纳自任领袖继续反对清朝。

1757年初,清政府开始新的军事行动,分两路推进。准噶尔军在清军的追剿下,全线溃败。阿睦尔撒纳投奔俄罗斯

1759年8月,清军抵达喀什噶尔,平定了支持阿睦尔撒纳的大和卓波罗尼都和小和卓霍集占兄弟的叛乱。这年秋天,天山南路完全平定。由于准噶尔部反叛无常,清朝在完全控制今日的新疆地区之后,清军在兆惠等的带领下,按照乾隆帝的旨意,实施种族灭绝[2],屠杀了数十万准噶尔人。据魏源记载:“计数十万户中,先痘死者(天花病死者)十之四,继窜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二,卒歼于大兵者十之三。除妇孺充赏外,至今惟来降受屯之厄鲁特若干户,编设佐领昂吉,此外数千里间,无瓦剌一毡帐。”[3]昭梿的描写更加夸张:“凡病死者十之三;逃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三,为我兵杀者十之五,数千里内遂无一人。”[4]留下的空地由大量移民填充[5],主要是哈萨克人

Remove ads

藏传佛教

准噶尔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有行政权,号称宰桑(相当于喇嘛旗)。台吉大事未与集赛们商量前,不行动。准噶尔有9集赛与6000喇嘛。

近现代的准噶尔人

传统观点常认为准噶尔部遭到了“种族灭绝”,但近现代历史研究表明,准噶尔部族并未完全消失。其人口在战后主要通过归附内迁、被安置戍边或向周边地区逃亡等方式得以存续,并逐渐融入了现代多个民族国家中。[6]

主要后裔群体与分布

中国境内

承德的厄鲁特蒙古 清朝乾隆年间,主动归附的达什达瓦部被清廷迁至热河承德地区进行安置。他们的后代主要居住于承德的蒙古营一带,是当今中国境内较为集中的准噶尔后裔群落之一。[7]

黑龙江的依克明安部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准噶尔贵族巴桑与阿卜达什率部归附。清廷将其安置于乌裕尔河流域,并为此专门设立了依克明安旗。该旗制于1948年撤销,其属地分别划入今天的依安县富裕县[8]

新疆的厄鲁特蒙古 部分达什达瓦部众在1763年从承德被调回伊犁戍边,构成了今天新疆卫拉特蒙古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主要分布在昭苏县等地,是准噶尔部在故地新疆最直接的后裔群体之一。[6]

蒙古国境内

扎哈沁部 “扎哈沁”原意为“边人”,其部众最初是为准噶尔汗国戍守边疆的军事单位。汗国灭亡后,清廷将该部众安置于喀尔喀蒙古(今蒙古国)的科布多地区,继续承担边防任务。如今,他们在蒙古国西部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部族群体。[9]

融入其他民族

在战乱期间,部分准噶尔人向西逃亡,进入中亚地区,并被当地的哈萨克吉尔吉斯(柯尔克孜)等民族所吸纳。其血脉与文化也因此融入了这些民族之中。[10]

历史背景与身份认同

历史上的“准噶尔”作为一个政治实体虽已不复存在,但其部族血脉和文化记忆却在其后裔群体中得以延续。在当代中国与蒙古国的民族识别中,这些准噶尔后裔大多被划分为蒙古族下的厄鲁特(卫拉特)分支,或作为独立的部族身份(如扎哈沁)存在。[11]

参考文献

研究书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