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删阇夜·毗罗胝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刪闍夜·毗羅胝子
Remove ads

删阇夜·毗罗胝子Sañjaya Belaṭṭhiputta),又译为散若夷·毘罗梨子删惹夷删阇世,是公元前5世纪印度沙门思潮时期哲学家,佛教把他归入六师外道之一,现代学术界认为他是怀疑论者。

简介

在佛教记载中,佛陀十大弟子中的智慧第一舍利弗与神通第一目犍连,于皈依释迦牟尼佛前都曾拜于删阇夜毗罗胝子门下,传统上称其观点为不死矫乱(amarā-vikkhepa)论。

现代学术界基于南传佛教耆那教的有关记载,由于他对于业果之有无等问题,不作出确定的回答[1],为古印度的不知论英语Ajñana,故而是一名怀疑论者。

佛教记载

长部·沙门果经》记载的删阇夜·毗罗胝子见解[2],同样见于《长阿含经·沙门果经》:

当他被问及现世沙门果报是有(atthi)?是无(natthi)?是亦有亦无(atthi ca natthi ca)?是非有非无(nevatthi na natthi)?和他世、化生有情、妙行果、恶行果等有无的各种问题时,由于无知有畏[3],而回答为:“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

大毘婆沙论》所记载的他所持观点[4],在《长部·沙门果经》和《长阿含经·沙门果经》中记载为是富兰那迦叶的观点。大乘佛教记载他是苦行外道,认为:“众生所爱生死,皆因着乐,善修苦行,便得解脱”[5]

Remove ads

不死矫乱论

关于沙门果的这组问答被称为矫乱论(vikkhepa),其含义可参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的记载:

长阿含经·梵动经》称之为‘异问异答’(vikkhepa)四见之一[3],《大毗婆沙论》则称之为四种不死矫乱(amarā-vikkhepa)论之一,即回答‘不死无乱问’时,由于愚昧无知,随顺提问者意欲而印许之[6],可类比于非一边论英语Anekāntavāda,未提及谁人持这种观点。

参见

注释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