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化石龙属
棱齿龙科的一属爬行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化石龙属(学名:Laosaurus)是鸟臀目的一属恐龙。模式种是快速化石龙(L. celer),是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78年叙述、命名,根据从美国怀俄明州莫里逊组发现的化石所描述的,地质年代为侏罗纪晚期的牛津阶至提通阶。因为化石是破碎骨头,所以化石龙的有效性受到质疑。第二物种是纤细化石龙(L. gracilis),化石是从加拿大艾伯塔省的上白垩纪地层发现的。小化石龙(L. minimus)也是疑名。三个物种认为都是属于基底鸟脚亚目的棱齿龙科。
Remove ads
历史及分类
在1878年,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将一些脊椎骨(编号YPM 1874)命名为新属,快速化石龙(L. celer)。正模标本包括9节部分尾椎及2节完整尾椎,是由塞缪尔·温德尔·威利斯顿(Samuel Wendell Williston)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科摩崖的莫里逊组地层。马什判断这些标本是属于像狐狸大小的动物[1]。同年,他更命名了两个另外的物种:
- 纤细化石龙(L. gracilis):马什根据1节背椎的椎体、1节尾椎的椎体、及部分尺骨来命名[1][2]。在1983年,彼得·加尔东(Peter Galton)发现应该包括13节背椎及8节尾椎,以及部分后肢[3]。
- 高化石龙(L. altus):马什根据一个骨盆、后肢及牙齿(编号YPM 1876)来命名[4]。
在1894年,马什将高化石龙连同新近发现的化石,建立为橡树龙,并将发现于科摩崖的部分骨骼(编号YPM 1882),建立为另一个物种,伴侣化石龙(L. consors)[5]。在1895年,他更创立了化石龙科(Laosauridae),但最后被认为是棱齿龙科的异名[6]。
在1909年,查尔斯·惠特尼·吉尔摩将一只幼年个体的股骨(编号USNM 5808)[7]。在1925年,吉尔摩尔将一个部分骨骼(编号CM 11340),根据它们的大小,编入于纤细化石龙(L. gracilis)[8]。但在1983年,彼得·加尔东将该股骨改归类于奥斯尼尔龙(Othnielia),而该部分骨骼归类于橡树龙。
在1924年,吉尔摩尔将部分左后肢及部分脊骨(编号NMC 9438),命名了第五个物种,小化石龙(L. minimus);化石发现于艾伯塔省老人组,地质年代属于上白垩纪坎帕阶末[9]。在当时,化石所属地层被认为是下白垩纪的布来摩耳组,因此吉尔摩尔将它们归类为晚侏罗纪的化石龙属[10]。在1949年,Loris Russell举出新的地质资料,并质疑小化石龙的分类,并称这组骨骼最类似下白垩纪英国维耳德的棱齿龙[10]。
在1977年,加尔东将伴侣化石龙及纤细化石龙,合并、新建立为雷克斯奥斯尼尔龙(Othnielia rex)[11];并在1983年重新描述大部分的化石,并重新归类它们[3]。在1980年代早期,加尔东是主张“伤齿龙是肉食性鸟脚亚目”假说的学者之一,根据没有正式发表的文献证据,这是他把小化石龙编入伤齿龙的结果[3]。这造成后来几年的奔山龙及伤齿龙的蛋混淆事件,最后证实是伤齿龙在奔山龙的蛋巢中,吃奔山龙的蛋[12]。快速化石龙被加尔东归类为疑名[13][14]。
后来在1990年,小化石龙被认为可能是奔山龙的第二物种、或是标本之一,但是化石太少而不足以确定[13]。而在2006年,加尔东提出雷克斯奥斯尼尔龙只是根据未经诊断的化石,将这些化石建立为新属,伴侣奥斯尼尔洛龙(Othnielosaurus consors),并把原本的伴侣化石龙定为模式标本[15]。
Remove ads
古生物学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