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极翼龙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北极翼龙(学名:Arcticodactylus)是原始翼龙目的一个属,生存于晚三叠世期间的今格陵兰一带。其唯一种先前曾被归入真双型齿翼龙,与其最近缘的属则可能为真双型齿翼龙及奥地利龙。
Remove ads
发现历史
1989年,威廉·阿马拉尔(William Amaral)在格陵兰东部的McKnight Bjerg发现一处化石产地。此地于1991至1992年间进行发掘,发现的材料之一为一具小型翼龙骨骼。2001年,法里希·詹金斯(Farish Jenkins)、尼尔·舒宾(Neil Shubin)、史蒂芬·盖茨西(Stephen Gatesy)与凯文·帕迪安(Kevin Padian)将其命名并描述为真双型齿翼龙新种小克氏北极翼龙(Eudimorphodon cromptonellus)。种名致敬阿尔弗雷德·沃尔特·克朗普顿(Alfred Walter Crompton)教授。后缀~ellus为拉丁语“微小”之意,暗指标本的较小尺寸。[1]
正模标本MGUH VP 3393发现于弗莱明峡湾组Ørsted Dal段的Carlsberg Fjord岩层,其地质年龄为诺利阶至瑞替阶。该标本由包括颅骨在内的部分骨骼组成,这些骨骼在很大程度上是脱节的。[1]
将该物种归入真双型齿翼龙基本上是根据牙齿形状的相似性,尤其是在牙冠上有三、四或五个尖的独特多尖牙齿结构。2003年,亚历山大·克尔纳指出其它原始翼龙亦具有这类牙齿。[2]2014年,法比奥·马克·达拉维奇亚(Fabio Marco Dalla Vecchia)指出小克氏真双型齿翼龙与兰氏真双型齿翼龙没有任何其它翼龙所不具备的共同特征,且缺乏鉴定性的犬齿形牙齿、翼状齿及有条纹的牙釉质。[3]2015年,克尔纳命名了独立属北极翼龙(Arcticodactylus)。属名取自北极和希腊语δάκτυλος/daktylos——意为“手指”,是翼龙类学名常用后缀。生命科学标识码是72AE012A-018A-4B4B-950F-3CCB4C1D2471。模式种是小克氏真双型齿翼龙,新组合则是小克氏北极翼龙(Arcticodactylus cromptonellus)。[4]
Remove ads
描述
北极翼龙正模标本个体是已知最小的翼龙,翼展估计仅有24厘米(9.4英寸)。2001年,根据骨骼结构组织学研究认为其虽不是新生个体但仍未完全发育。[1]
2015年克尔纳公布数项鉴别特征以修正并添加至2001年的鉴定中。双颚两侧均有7或12颗多尖齿。第四掌骨与第四指间的关节面拥有两个真髁。股骨略短于胫骨,占其长度的96%。肩胛骨较乌喙骨长很多,比后者长出93%。肱骨比胫骨略短,占后者的92%;同样比尺骨略短,占后者的91%。股骨稍长于翼指的第一指骨,后者占前者的91%。脚部第三跖骨伸长至股骨的56%。这些比例显示北极翼龙拥有相对较短的翅膀及较大的脚部[4]
北极翼龙可根据齿列中部缺乏长长的犬齿而进一步区分于真双型齿翼龙,并根据肱骨长有三角形而非矩形三角嵴而区分于兰氏真双型齿翼龙、卡尼亚翼龙及贝加莫翼龙。北极翼龙的牙齿比已知任何其它三叠纪翼龙都要少。[4]
詹金斯等人宣称北极翼龙主翼掌骨和翼指间拥有两个圆髁的独特关节,拥有介于掌骨拥有单个圆形关节面,从而允许相当数目的侧向移动的早期翼龙,及表现出略微扁平或呈滑车状特征的后期翼龙之间的过渡形状。两个髁中位于上面的最大,使手指在翅膀向上扇动时进入最优运动平面。[1]
Remove ads
分类
小克氏真双型齿翼龙于2001年归入真双型齿翼龙科。[1]克尔纳于2015年提出其处于翼龙目的基干位置,较短的乌喙骨则表明其与奥地利龙科的奥地利龙关系很近。克尔纳称,最初的描述者误将乌喙骨鉴定成了方轭骨。[4]以下分支图遵循厄彻等人(2015年)的研究。[5]
始翼龙类 Eopterosauria |
| ||||||||||||||||||||||||||||||||||||||||||
然而,马修·巴伦(Matthew G. Baron)2020年发表的一项关于早期翼龙演化关系的研究发现北极翼龙与卡尼亚翼龙、莱提亚翼龙及奥地利龙科属于同一类群,而该类群则相应处于他称为空枝翼龙科的演化支内。[6]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