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河北新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河北新区
Remove ads

河北新区,官方文件中称河北新开市场,是清末新政时期在天津形成的重要近代新城区之一。该新区1903年由时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袁世凯主持开发,选址于海河北岸,旨在推动天津的近代化城市建设。河北新区的建设不仅是袁世凯推行北洋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最早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引入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实践案例之一。由于其与袁世凯及北洋政府的直接关联,该新区又被称为“北洋新区”或“北洋新城”。这一新城区的开发体现了清末官员在西方列强压力下对现代化城市治理模式的尝试,对天津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具有深远影响[1],由此天津逐渐形成由老城、租界与新区共同构成的近代城市格局。

Thumb
中山公园
Thumb
原劝业会场正门
Thumb
劝业会场

背景

Thumb
兴建河北新区(北部)时的天津地图

20世纪初,天津因老城空间饱和、人口激增与环境恶劣等矛盾日益突出,而沿海河两岸的优质土地多被九国租界占据,在城市扩展需求迫切之际,袁世凯遂决策在海河北岸兴建“河北新区”,以推动天津的近代化发展[2]

20世纪初之前,天津老城的建设用地已接近饱和。城东、城北因交通便利、地势平坦而率先得到开发,而城南、城西因地势低洼、区位劣势明显。随着天津城市近代化的起步,寻找新的可供开发的城市空间成为迫切需要。

开埠之后,天津凭借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华北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与贸易相关的货栈、搬运、批发、钱庄、银行、洋行等行业相继兴起,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大批移民涌入,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进一步加剧了老城区的拥挤状况。

天津老城缺乏科学的城市规划与道路管理,街道普遍狭窄拥堵,部分商业区道路宽度甚至不足两米,交通极为阻塞。道路年久失修且缺乏排水设施,每逢梅雨季节,积水泥泞,几乎阻断交通。与此同时,人口密集导致卫生环境恶化,污物堵塞沟渠,积水横溢。外国人普遍对天津老城留下“狭窄、肮脏、贫穷”的印象,这种落后的城市状态不仅与天津作为北方重要通商口岸的国际形象极不相称,也直接推动了地方官员谋求新的规划建设模式。

在此背景下,1902年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并在天津推行“新政”。针对老城空间饱和、人口激增及环境恶劣等矛盾,袁世凯决策在海河北岸芦塘洼地开辟新城区。

Remove ads

新区域建设

Thumb
河北新区的倡导者袁世凯
Thumb
金钢桥旧影

位置范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袁世凯批准了工程总局制定的《河北新开市场章程十三条》,明确规定将“西至北运河,南达金钟河,北界新开河的自督署至车站、铁路地区”划为河北新区的开发范围[3]:46

建设内容

新区建设首先确立了以中央大道——大经路(今中山路)为核心的规划格局,形成规整的道路交通网络,并修建开启式铁桥金钢桥以取代海河上的窑洼浮桥,强化新城区与旧城厢之间的联系。同时,袁世凯在新区设立新火车站——新开河火车站(今天津北站)。在此基础上,河北新区还引入近代西方的城市建设理念,兴建植物园、博物馆、新式学校、邮局等现代化设施,并在新区中部规划建设大型公共空间——劝业会场。随着这些设施的落成,河北新区逐渐成为天津华人区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孙中山李大钊周恩来等人都曾在劝业会场进行演说或请愿。日后,为纪念孙中山,该会场更名为中山公园

新火车站

Thumb
天津北站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时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袁世凯频繁往返于天津和北京之间。彼时天津唯一的火车站——老龙头火车站位于俄租界内,俄方不允许袁世凯的仪仗马队携枪入站,也禁止鸣炮迎送,令其颇感屈辱。为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袁世凯决定在老龙头火车站以北约四公里的河北新区内另建车站,地点选在大经路(今中山路)与金钢桥附近,即其在天津的办公地一带。新车站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初二建成,初名新开河火车站,后先后更名为“天津城火车站”“天津新站”。宣统二年(1910年),京奉铁路津浦铁路在此举行联轨典礼。1912年津浦线全线通车后,车站改称“天津总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河北新区及天津全境沦陷于侵华日军之手,车站在1938年被更名为“天津北站”,并沿用至今。时至今日,天津北站仍保存着部分百余年前的历史风貌,亦常被用作影视作品的取景地。

参见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