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港飞龙团大龙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北港飞龙团大龙旗,是1926年由台湾云林县北港镇的北港飞龙团于阵头所使用的大型民俗织品文物,是目前台湾保存刺绣类织品文物中尺寸最大的旗帜。现已登录一般文物。

事实速览 北港飞龙团大龙旗, 位置 ...

沿革

北港飞龙团成立于1910年(明治43年),是由邀请福建省福州市翁三连传授舞龙技艺而组成之阵头团体。当时最初的团员包括翁三连、吴然和、黄竹根、李传、蔡水、吴伯衷、刘火炭、吴瑞英、王水生、罗水来、洪有土、叶亭、陈老翁等人。北港镇当时设有勤习堂[1]、德义堂[2]和飞龙团三个武阵,其中飞龙团则为表现最为出色之团体,并在北港妈祖绕境活动主要使用桶仔鼓,并配以小锣、武阵,扮演重要的表演角色。

大龙旗于1926年(昭和元年)开始制作,据信完工于1930年(昭和四年)。制作期间,由于黄金价格飙涨,承接绣庄曾难以负担成本相继放弃制作该项目,并在历经四个绣庄(所在地包括嘉义市台南市)才完成。故有“台湾第一旗(奇)车倒三间店”之俚语传说。该旗帜完成后,曾被台湾日日新报报导誉为“文化雅观”。[3]在1937年2月5日,飞龙团曾受邀前往嘉义机场参加“飞行第十四联队”的开队式表演。大龙旗曾于表演式演出,名气喧腾一时。[4]

然而,由于大龙旗尺寸巨大,每次出阵所需人力甚钜,必须由两座铁架滑轮载动,工人就得十人配合操作,加上其易受耗损,因此出阵次数有限。自1970年代以来,大龙旗在妈祖绕境活动最后一次街头亮相后,便被存放在北港飞龙团仓库的防潮箱中。

2013年,大龙旗由云林县政府登录为“生活及仪礼器物 - 信仰及仪礼器物”类别的一般古物,成为台湾第一个阵头­文物。[5][6]文化部文化资产局于同年5月底进行现勘并提供保存建议。2014年,因布帛风化,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将大龙旗送到台南文资中心修护,展开对于大龙旗的研究修复计划。[7][8]由于大龙旗并无任何照片、底稿可考据,因而耗时多年。修复团队龙旗拆成八件逐一考究及修护,于2021年修复完成。[9][10][11][12]大龙旗的修复计划也帮助台湾建立刺绣文物的修护体系。飞龙团计划在修护后,将龙旗送到北港文化中心公开展出。[13]

Remove ads

尺寸

大龙旗是一面双面三角形的阵头旗帜,其重量超过30公斤,尺寸共分别为673、535、454公分。主要由布料、金葱和绣线等材料制成,其中龙形的立体刺绣为主要特征,图案呈现半立体凸出的效果,该旗帜共有两面,其两侧都有阵头名号,但两侧内容不同,一侧绣有大龙与水族阵(包括𫚉)图案,另一侧则绣有封神榜人物,但两只棋子的主题不一样。此外,大龙旗使用的是加厚的纯蚕丝织成的绸缎,称为正贡,在台湾常见30种传统刺绣技法中,大龙旗的制作运用了其中26种,可见大龙旗对于传统刺绣技法上的高度精湛。被视为台绣技艺的重要代表文物。[14],此外,大龙旗收边采一种日文称“啄木瓶打纽”的经纬线呈V字型的平织,因旗织法类似啄木鸟啄木留下的痕迹而以此为名。刺绣纹饰也是两面均有。[15]

由于大龙旗布面脆弱,且长期置于防潮箱中,导致金属锈线氧化脱落。在2010年代的修复过程中,研究团队进行了染色实验,染出接近大龙旗所用布料老化之后的颜色,并且用来制作补片。同时邀请美国织品修复专家来台进行交流协助。[16][17]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