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卑南石柱

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的史前遺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卑南石柱,是位于台湾台东县台东市的史前遗留,为目前国定卑南考古遗址地表上仅存之史前石柱,也是国定卑南考古遗址的重要象征地标。石柱顶端原本应为圆形穿孔,被发现时已破损仅剩半圆残孔,因状似弦月而被称为“月形石柱”[1]

研究

1896年鸟居龙藏台湾东部进行调查时,曾在此拍摄纪录月形石柱的影像,也是最早的纪录[2]。根据日治时期学者的纪录,卑南考古遗址曾有许多石柱竖立于地表,而1927、1929年鹿野忠雄先生多次调查卑南遗址,并绘制月形石柱的简图记录,他发现这些石柱的宽面几乎都呈北偏东—南偏西走向,且上段皆有穿孔。他认为月形石柱缺口处应是支撑横柱之用,应是房屋结构的一部分[3]

结构

月形石柱露出地面的高度为447公分,宽153公分、厚19公分,为板岩材质。目前普遍认为月形石柱应为卑南文化时期的建筑遗构,距今约3500年前[1][4]。不过遗址现地并没有板岩石材,史前人应从至少5公里外采集运回,考量距离以及石材体积重量,石柱应具有特殊意义,且当时的人群应具有一定规模,才能完成这么繁重的工作[5][3]

关于月形石柱的功能意义,考古学者普遍认为是作为房屋结构的一部分,此外,也有人从石柱排列角度“北偏东30度”及太阳升起的方向,推测石柱可能作为天文观察的工具,但未能证实[6]

传说

由于月形石柱已屹立在土地上数千年之久,附近居民也流传着关于石柱的相关传说故事。在卑南遗址旁的卑南族普悠玛部落有一个传说,大意是早期生活在卑南遗址上的是阿美族其中一氏族(Raranges),因为一些纠纷受到了诅咒,降下了地震及大火,原来在遗址上的东西都几乎化成灰烬,只留下一座座石柱仍屹立不摇。普悠玛部落族人也因为这个传说故事而将此地视为禁地[7][8]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