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坛水月庵

位於臺灣嘉義縣新港鄉共和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壇水月庵map
Remove ads

23.559973°N 120.324250°E / 23.559973; 120.324250

事实速览 南坛水月庵, 基本信息 ...

南坛水月庵,是位于台湾嘉义县新港乡共和村的观音寺。

历史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泉州安溪人陈顺直渡海来此,于笨港南郊菜园农耕,并在南坛讲道[1]汉人习俗会在重要城镇郊外设置郊坛,作为移灵返乡之用,如笨港的南坛与北坛[2]。农历三月十九日北港朝天宫出巡范围,是以这两坛作南北两端[3]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苯港漳、泉人为生意产生冲突,发生泉漳械斗,陈显直之子陈管乃带儿子陈嘉清避居北港溪入海处的台仔挖(今口湖乡台子村)。陈嘉清二十岁时,偕母返回南坛继承家业,在笨港以“德发”为商号,经营染布坊,也继续于南坛讲道,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他重建此坛,改名“水月庵”。[1]

战后地址为共和村顶菜园1号[4]1964年白河地震受损,拥有此寺的陈姓家族加以整修[2]

1977年,嘉义县政府将水月庵列为三级古迹,并设立镌刻水月庵历史的碑柱,上还有唐景崧咏水月庵的诗[5]。1985年,古迹评鉴小组将此寺列为第二批解除古迹列管[4]。2018年4月30日,北港镇文史工作者吴登兴提出声请,希望将此寺列为文化资产[2]

Remove ads

主祀

依制度,这类坛会奉观世音菩萨,宗教意义是接引在台湾安葬的先民往生净土,此寺就留有落款乾隆戊戌年(1778年)年的谢姓人士墓碑、鹿港城隍庙住持从愿和尚的墓碑[6]。光绪十一年(1885年)寺方对联“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描述水月庵是观音寺[4]。1988年记者报导时,已说水月庵以求子闻名[7]。信徒会对注生娘娘掷出三圣筊方式,取得求子花[8]

文物

Thumb
杨锡霖“得大自在”匾

供桌:神明供桌下桌的面板,底层右上方阳刻“乾隆伍拾陆年”字样。寺方的陈哲正曾邀请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所副教授李建纬、成功大学蔡侑桦协助,确定该供桌符合清代制作工法。[9]

石臼:乾隆时,陈嘉清曾手头拮据,为准备春节粮食,到笨港街三益境西势平常有生意往来的一家米店赊一斗糙米。当他将米放进石臼要捣成白米时,米店伙计跑来告知说老板说除夕为收账之日,不可赊账,便将米带回。陈嘉清将米归还后,与母亲跪石臼前,立志只要一息存在,当要勤劳奋斗。此后他们家族就保存石臼为传家之宝,并将庙园取名“一息园”。[1]

石敢当:寺地西面为小溪,在清朝时设有木桥供笨港与诸罗县城之间的人车通过,日治初期拆除。当时的寺方管理员陈世南将桥的石敢当移至水月庵收藏。[10]

音乐

寺方的陈姓家族除历来经商外也与爱好音乐,如来台湾第七代的陈家湖在日治时期就加入北港妈祖阵头的北港乐团,其子女还至奥地利作西乐手[11]。由于陈家湖将西乐带进北港,家族致力推广音乐,北港文化中心音乐厅特定以陈家湖命名[12]。家族成员陈哲久在奥地利史泰尔马克邦创办的格拉兹音乐学院,是当地第一所由华人创办的音乐学院[13]。由于陈姓家族把水月庵当祖厝,他每次由奥地利回台湾都回此歇息[14]

参考

Loading content...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