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山摩崖造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城区南面约2公里的南山之巅的玉皇观内,古称广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山石刻主要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有增补,属道教石刻,展现了宋代完美的道教神系,是中国南宋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是道教演变史的重要资料。[1][2]

事实速览 北山摩崖造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石刻分布

南山石刻共编有15号,有造像5龛窟(分别为真武大帝像、后土三圣母像、三清像、佛道合龛、龙洞)、宋碑5通(分别为大足县令何光震饯行碑、知剑州张宗彦诗碑、知昌州何格非诗碑、邓早跋碑、吕元锡诗碑)、题记7则、清碑15通、民国楹联1则、碑刻题记共28通(则)。其中重要的有[2]

  • 第1号真武窟。宋刻,高2.35米,宽2.75米,深1.65米,后壁为真武大帝坐像,左脚踏鬼,右脚踩象,形象庄严。窟顶有一太极图。右壁有正德九年(1521年)信士王伯富舍财立香炉镌记。
  • 第4号圣母龛。宋刻,高3.15米,宽2.75米,深1.63米,正壁刻三圣母并坐。
  • 第5号三清洞。宋刻,洞窟形,高3.91米,宽5.08米,深5.58米,窟内平面成“回”字形,上窟正壁刻三清坐像,下窟正壁凿一石台,台上造像不存。龛额横刻“三清古洞”4字。窟左、右、后壁有门形台基,刻有6排共360应感天尊立像,现存231尊。
    • 何光震饯郡守王梦应记碑(大足县令何光震饯行碑),刻于三清洞右外壁,全文共602字,碑成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冬十月望,碑文记载了了宋末四川内郡防御空虚、蒙古军入蜀以来四川内郡残破的社会历史情况,印证并补充了余玠治蜀的政绩,是现存余玠治蜀、“西土中兴”阶段中最早、字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物,是大足石刻宋代碑记的最晚者,具有“以碑证史”、“以碑补史”、“以碑断代”的重要价值。[3][1]
  • 第15号龙洞。宋刻,窟形,高5.46米,宽2.10米,深1.85米,后壁有一龙,身有鳞甲,前爪凌空,后爪蹲地,在道教石窟中相当罕见。[4]
Remove ads

文物级别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