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怀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谱名常泰,又名常铿,号怀瑾,又号玉溪[1][2],法号通禅,浙江乐清人,佛教居士,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3]。毕业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行政特别研究部选读,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毕业。参加灌县灵岩寺禅七,参与筹创维摩精舍,成为袁焕仙首座大弟子[4],后于四川峨嵋山出家,先后于大坪寺、五桥通闭关,在闭关3年期间阅读大藏经,再于成都大慈寺万佛楼,贡噶呼图克图等授予三坛大戒,期间闭关多次,后走康藏参访密宗上师[5]。1949年随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湾,曾在多所大学担任教授,并受邀在多个机关、团体讲学,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其论著的主要方向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领域,其生平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在中国大陆苏州太湖大学堂去世。
![]() |
Remove ads
生平
![]() |

1918年,农历二月初六,南怀瑾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县翁垟镇地团叶村[5]。
1930年,从学朱味渊先生、叶公恕先生,后于乐清县井虹寺玉溪书院自读[5]。
1935年,于杭州入学浙江省国术馆,研读里西湖闲地庵出家师赠的《金刚经》《指月录》,并且在秋水山庄阅读道家秘本等藏书[5]。
1935年,参贤访道[5]。
1940年, 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教官[5]。
1941年, 成都金陵大学社会福利行政特别研究部选读[5]。
1942年, 从袁焕仙学习禅宗。国立艺术院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戎。返蜀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随袁焕仙先生至重庆,会见主持护国息灾法会的虚云老和尚、贡噶呼图克图[5]。南怀瑾并先后皈依于虚云老和尚、贡噶呼图克图。
1943年春,参与筹创维摩精舍,入峨嵋山大坪寺出家并闭关两年,阅藏[5]。
1945年,后转至多宝寺(大坪寺下院)继续闭关,阅《永乐大典》《四部备要》等。十一月九日(农历十月初五),在成都大慈寺万佛楼,贡噶呼图克图等授予三坛大戒[5]。
1946年,走康藏参访密宗上师。在密法传授上,南怀瑾曾先后依止白教贡噶呼图克图、花教根桑活佛、内蒙古章嘉活佛、黄教的东本格西、阿旺堪布等密宗上师学习密法,并取得金刚阿阇黎的资格[6]。离藏后赴昆明,讲学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
1947年返回故乡乐清,不久,归隐于杭州三天竺之间。后又在江西庐山天池寺附近清修。
1949年,南怀瑾随国民政府播迁来到台湾。他在台湾支持佛教印经工作,也协助中国佛教法师至台湾弘法。他在国立政治大学、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都有开课[7],之后成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政坛要人如蒋纬国、白万祥、王昇、马纪壮、蒋彦士等人常前往旁听。许多文化界与财经界人士,如李传洪、尹衍梁、徐芹庭、古国治也是他的弟子[8]。
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后创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禅林”和“十方丛林书院”。
1971年创办《人文世界》杂志[9]
1974年, 南怀瑾于佛光山举办禅七, 第一次与大弟子首愚法师相遇。
1976年到1979年闭关三年。
1978年, 南怀瑾开特别班,讲授红教大圆满、白教六成就及大手印、黄教菩提道次第广论、花教(萨迦)大乘要道密集, 特别为首愚法师讲授禅密要法, 后由老古出版社出版《禅观正脉研究》。[10]
1979年, 南怀瑾成立大乘学舍,由首愚法师担任监院。
1984年, 南怀瑾于台北十方禅林道场亲领13周准提法专修,由大弟子首愚法师领众司磬修法, 与会者众, 此次法会开示纪录, 即老古出版社的《准提圆通》。
1984年,南怀瑾于移居美国,成立弗吉尼亚“东西学院”[8]。
在蒋经国去世后,南怀瑾再度回到台湾活动,李登辉的请益对象,包括苏志诚与刘泰英,都曾会见南怀瑾。据传,李登辉曾经利用南怀瑾的人脉,安排密使与中国共产党进行秘密谈判与交流。南怀瑾曾创立了东西方文化精华协会总会、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弗吉尼亚州东西方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
80年代末,南怀瑾移居香港,经香港进入中国大陆活动,曾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
1988年到香港居住。同年,中国共产党高层透过南怀瑾,表示愿意与中华民国政府接触。1990年底,李登辉派遣苏志诚与郑淑敏,至香港与中国大陆当局进行会谈,中共代表为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的秘书杨斯德。双方在南怀瑾安排下见面,与谈人士还有尹衍梁、日后的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及老干部许鸣真。但是李登辉否认这项报导,指出苏志诚与郑淑敏是以私人身份前往香港,拜会其师南怀瑾,在其处遇见中国大陆人士,此次会谈非经由他授权[11]。
在苏志诚与汪道涵的会晤中,南怀瑾曾最后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草稿,上书三项原则:一,和平共济,祥化宿愿;二,同心合作,发展经济;三,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要求双方签字,但是台湾与大陆两方都不愿回应。苏志诚以“李先生不会同意我出名的”,予以婉告。南怀瑾见两边都迟疑,于是写了两封信,名为“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一封给李登辉,一封给江泽民、杨尚昆,分别交由苏志诚、汪道涵各自带回。南怀瑾说:“如果三个月内,两边都不回信,也不签字,就到此作罢,不要再找我了!”事后,两岸都没有给南怀瑾任何下文,南怀瑾因此在两岸秘密沟通的舞台上正式退场[12]。
1990年,泰顺县、文成县水灾,南怀瑾立刻创建了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等机构赈灾[来源请求]。1990年2月14日除夕百岁老母撒手西归[13]。
1993年应妙湛长老之邀到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南禅七日-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
1995年8月8日,在学生侯承业(时任华盛顿大学工学院教授)的支持下,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创办“南怀瑾学院”,该学院从事奖学金设立、讲座举办、东西方文化交流活动及研讨会等,并且开设关于南怀瑾的学术课程、翻译南怀瑾著作等工作[14]。
2004年,南怀瑾移居中国大陆上海。2006年后长住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庙港,创立太湖大学堂,后建立光华教育基金会,资助多间中国大陆大学,如北京大学等。
2012年9月29日,太湖大学堂秘书处发表公告称,南怀瑾正住于禅定。随后,多家媒体报道称南怀瑾已于9月29日下午在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4岁[15]。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唁电中说:“先生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景仰,切盼先生学术事业在中华大地继续传承。”
Remove ads
述著目录
- 《禅海蠡测》1955
- 《楞严大义今译》1960
- 《楞伽大义今译》1965
- 《禅与道概论》1968
- 《维摩精舍丛书》 袁焕仙 南怀瑾合著 1970
- 《禅话》1973
-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1973
- 《论语别裁》1976
- 《习禅录影》1976
- 《新旧的一代》 1977
- 《参禅日记》(初集,原名:外婆禅) 金满慈著 南怀瑾批1980
- 《参禅日记》(续集) 金满慈著 南怀瑾批 1983
- 《定慧初修》 袁焕仙 南怀瑾合著 1983
- 《孟子旁通》(一) 1984
- 《净名庵诗词拾零·佛门楹联廿一副·金粟轩诗话八讲》 1984
- 《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 1985
- 《历史的经验》(一)1985
-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1985
- 《中国文化泛言》(原名:序集)1986
- 《历史的经验》(二)1986
- 《禅观正脉》(上)1986
-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1986
- 《老子他说》(上)1987
-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1987
-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1987
- 《易经杂说》——易经哲学之研究1987
- 《金粟轩纪年诗初集》1987
- 《如何修证佛法》1989
-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下传1991
- 《圆觉经略说》1992
- 《金刚经说什么》1992
- 《药师经的济世观》1995
- 《原本大学微言》1998
- 《现代学佛者修正对话》(上)2003
- 《现代学佛者修正对话》(下)2004
- 《花雨满天 维摩说法》2005
- 《庄子喃哗》(上下)2006
-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2006
- 《南怀瑾讲演录》2007
- 《与国际跨领域领导人谈话》2007
- 《人生的起点与终点》2007
-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2007
-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2008
- 《漫谈中国文化》2008
-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2008
- 《老子他说续集》2009
- 《我说参同契》(上中下)2009
- 《列子臆说》(上中下)2010
- 《孟子与公孙丑》2011
-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上下)2012
- 《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2012
- 《话说中庸》2015
Remove ads
评价
- 系远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跃先生撰文对南怀瑾之评价为:“这个人,生活极其简单,根本没有想过获取任何身外之物。南老师不恋财甚至到了极端地步,我曾见到他反对友人资助他儿子。”[16]
- 至善社会福利基金会的创办人纪雅云女士在〈衣裾渺渺 哲思长存〉一文中评价南怀瑾说:“有非常独特的音声。他的音声表现不同的情绪——有时候如湖水的平静安稳,有时候像潺潺的泉水,有时候仿如涛涛的汪洋。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的音声深沉而洪亮。”[17]
-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对南怀瑾之评价为:“他的学问不受学术规范的束缚,也不受学术流派的限制,但总是能够抓到问题的要害。他讲课论事,总是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其言谈方式,更是不拘一格,或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或做一个形象比喻,或引用一个故事娓娓道来,总是让人感到不知不觉中水到渠成、道理自明。”[18]
- 浙商总会创会秘书长郑宇民评价南怀瑾为:“南老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变革,特殊的转型时期——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作现代的表达,他能够把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作全球化的国际表达,这是任何人至今为止,迄今为止,还没有能够做到的。”[19]
-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祁和晖教授于其文章对南怀瑾有此评价:“《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如何修证佛法》等书是南师平生研习佛法的结晶。素常我们在研学、修习认识佛教、佛学、佛法中感到神秘难解的学理问题与实践问题,都可在这些书里获得开解。”[20]
- 东南大学教授喻学才于其文章中评价南怀瑾为:“迄今为止,先生有著述数十部。旁涉三教。领域之广,见解之精,为前古所无。期间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曾为家乡捐资修建金温铁路一条。亦自古以来我国学林之奇事。”[21]
-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翟玉忠撰文评价南怀瑾为:“纵横于三教九流,出入于古今学问,不着一物,不染一尘——千年以来,多少豪杰,有几人能够如此!”[22]
- 国民党元老、故宫博物院李石曾撰文评价南怀瑾为“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23]。
- 汉传佛教法师释星云于其作品中评价说:“南怀瑾居士学习儒、释、道,可以说三教九流的知识都有研究,应该把他归于杂家之类。 ... 多位立法委员、国大代表跟他学习各种见闻。只是,他接触庞杂,没有哪一家愿意认同他,自成为一家之宗。... 对于这么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能可以对佛教多所提倡,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佛教信徒,弘扬佛法,也觉得他与佛教的缘分最深了。”[24]
Remove ads
-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刘晓东反对南怀瑾推广的儿童读经运动,并且认为 南怀瑾所发表的言论常良莠交杂,影响有正有负[25]。
- 《论语别裁》根据南怀瑾讲课内容整理而成,自1976年出版以来在两岸销量甚多,曾再版数十次,有广大的读者,一些人称他为“国学大师”、“一代宗师”、“大居士”,但不少学术界人士对此有诸多质疑[26][27]。
- 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晋如指出《论语别裁》一书中有许多明显的文言文理解错误,例如:将“暴虎冯河”解释成“像一只发了疯的暴虎一样,站在河边就想跳过去,跳不过也想跳”[28]。
- 学者董子竹认为《论语别裁》错误不少,因而出版《论语正裁》对《论语别裁》逐句批评[29]。
- 学者余世存表示:“一方面,他打通了庙堂和江湖,让普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了亲切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入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他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存在着很多问题。”[26]
- 学者张中行曾撰文抨击《论语别裁》,他认为该书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不管语文规律,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这就笺注的路数说,或只是就胆量说,确是前无古人。”[26][30]
- 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表示:“称其为“‘国学大师’言过其实,他也就是在读了儒、佛、道三家的一些著作之后写了一些自己的感受而已。南怀瑾值得佩服的一点是,他有勇气讲出他自己思考过的东西,他未必懂但是他思考过。”[27]
- 藏传佛教伊蒲塞熊仁谦指责南怀瑾用儒道之说来解释佛经的内容,并且声称在对佛法的研究这个方面上,南怀瑾远远算不上是大师[31]。
- 有评论者声称 南怀瑾的儒学水平及佛学水平不高,而且他所发表的一些言论并不合理,他也对南怀瑾的作品作出了负面评价[32]。
- 有评论者声称南怀瑾的著作《论语别裁》的内容有大量错处并将它们罗列了出来[33]。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