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投县埔里镇爱兰国民小学
位于南投县埔里镇的一所公立国民小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投县立爱兰国民小学(英语:Ai-Lan Primary School, ALPS),简称爱兰国小, 是一所位于是位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一所公立国民小学,附设有幼稚园[2],校区位于爱兰台地上并紧邻暨大附中[3]。
Remove ads
校史
1898年10月1日,当时埔里社公学校设立,当时汉人并不踊跃于就学,反倒是埔里的平埔族人较愿意接受新式日式教育,而乌牛栏地区(今爱兰台地地区)为埔里平埔族的大型聚落,因此地方于同年10月25日请设“埔里社公学校乌牛栏分教场”,并于11月1日获准设立。
分教场先是借用乌牛栏基督教会的礼拜堂作为教室上课,并招乌牛栏地区女生33人开学,因当时平埔族较无重男轻女观念,所以女生的就学比例较高,乌牛栏分教场由于成效良好,而于1899年6月3日更名为“埔里社公学校乌牛栏分校”,1901年3月1日,学校增设男子部,时任南投厅长久保通猷在当年的学事报告说到:“自从埔里社公学校设制乌牛栏分校以来,熟蕃较多入学,女子尤为踊跃就学。由于致力于儿童教育,故今已无需教员劝募,达到学龄者,不论贵贱、不分男女,皆能如期入学,盖由于渠等向受汉人约束,欲恢复其地位之念殷切故也。至于学童成绩,可谓不错,勿宁说是凌驾汉人。尤其国语发音纯正,几无异于我国人,唯数学不无逊色。”,1911年04月01日,在地方仕绅黄敦仁协助下,成立乌牛栏公学校 ,1941年04月01日,改名为乌牛栏国民学校,1945年4月1日,再改名为乌牛栏青年学校[4][5]。
Remove ads
太平洋战争结束,国民政府来台后,1945年12月1日,台中州接管委员会接管乌牛栏青年学校,1946年,因台湾学制重新制定,日治时期青年学校遭废除,并于1947年5月25日改名为“台中县立铁山国民学校”,隔年4月15日改名为“爱兰国民学校”,后因1950年8月台湾行政区域重画,南投地区自台中县独立,10月,“爱兰国民学校”也随之改隶为“南投县爱兰国民学校”,1967年,学校礼堂兴建完毕[6],1968年9月1日,因政府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校名改为“南投县立爱兰国民小学”,并沿用至今[5]。因学校礼堂年代老旧,且有天花板剥落、漏水与空间过小等问题,学校决议新建活动中心,并将礼堂拆除,2019年1月,学校举办旧礼堂拆除感恩活动[7],同年12月22日,学校新建活动中心于建校110周年校庆落成启用[6]。
学校象征
爱兰国小在日治时期原名为“乌牛栏公学校”,乌牛栏三字,源自于丰原乌牛栏社的巴宰族因清代汉人向内拓垦,而被迫迁移至内地,而乌牛栏社的巴宰族人选择埔里东侧的台地(今爱兰台地)为定居地,并命名此地为“Auran”,而后来台统治的日本人与汉人就以“Auran”的发音将聚落命名为“乌牛栏”(日语:アオラン aoran[8]),乌牛栏公学校即是以聚落名称命名,在战后国民政府接收后,当时官员认为“乌牛栏”三字的闽南语发音像“牛的生殖器”,因此在1947年,学校改名为“铁山国民学校”,1948年再改为“爱兰国民学校”,1968年改制为“爱兰国民小学”,沿用至今[9][4]。

爱兰国小校徽源于1990年,嘉阳高中美工科的田启元老师一日拜访学校谢镇贤校长时,在谈话时表示对设计学校校徽有兴趣而生。爱兰国小校徽上部为兰花切割图,而下方六颗心则是代表中国汉代时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10]。
校园景观

在爱兰国小内,有一棵自约1910年创校时种下的缅栀树,至今树龄已达百多岁,是国内少数树龄逾百岁的缅栀,但有近年有一段时间因植树环境不佳,导致开花量变少、花朵变小,之后在2013年向福田树木保育基金会请求维护,并在拆除花台与除去周围柏油后有所好转[11][12]。
-
活动中心
-
北栋大楼
历任校长
日治时期历任校长自1911年4月1日,乌牛兰公学校自埔里社公学校独立列出:[13][14][15]
Remove ads
战后爱兰国小历任校长自1945年,台中州接管委员会接收乌牛栏青年学校后列出:[15][16]
校友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