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昌县
縣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昌县为中国江西省下辖县份,隶属南昌市管辖。南昌县为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三面环抱南昌市主城区,县政府驻澄湖北大道99号。
地理上,南昌县位于江西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全县东西宽36公里,南北77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9′至116°19′、北纬28°16′至28°58′之间。县境东邻进贤县、南接丰城市、东北濒鄱阳湖,西和北与新建区隔赣江相望,中西部与南昌市区呈合抱之势。全县辖域总面积为1,839平方公里,2021年末,南昌县户籍总人口为1073014人,比2020年末增加8463人。
Remove ads
县域位置
南昌县位于江西中部偏北,在赣江、抚河下游。位处东经115°49'~1l6°19'、北纬28°16'~28°58'之间。东邻进贤,南接丰城,东北濒鄱阳湖,西和北与新建相隔赣江,中西部与南昌市区呈抱合之势。
历史沿革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汉将灌婴驻军当地,设豫章郡,次年(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修筑城池,城址在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4公里的黄城寺,城周长十里八十四步,称为“灌婴城”,开创南昌建城史。首建“南昌县”为豫章郡之郡治,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县境含今之南昌、新建、丰城、进贤4县地及附近一些地域;三国时魏黄初二年(221年)与丰城县分治,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与新建县分治,崇宁二年(1103)与进贤县分治[3]:1
- 武德五年(622年)《唐书》:析置钟陵县。于西境置南昌县 (唐朝)(县志作西昌县),以南昌县 (唐朝)置孙州,于建昌县置南昌州总管府,孙州隶之。洪州领豫章、丰城、钟陵三县。[3]:3
- 武德八年(625年)省钟陵县、南昌县 (唐朝)(县志作西昌)入豫章县,孙州,南昌州废。[3]:3
- 贞观元年(627年)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属江南道洪州。[3]:3
-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为十五道,属江南西道洪州。[3]:3
- 天宝元年(742年)洪州复改豫章郡,本县属之。[3]:3
-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洪州,本县属之。[3]:3
- 宝应元年(762年)避代宗(李豫)讳,更名钟陵县。[3]:3
- 贞元元年(785年)《元和郡县图志》云宝应元年十二月复名南昌县。《唐书》云贞元中改,此后县名均称南昌。[3]:3
- 1644~1911年属江西等处承官布政使司,分守南昌道分巡南瑞道,南昌府。[3]:4
-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及直属州[3]:4
- 民国3年(1914年)全省设四道,属豫章道。[3]:4
- 民国14年(1925年)7月成立南昌市政处,为设市进行筹备事宜。[8]:73
- 民国15年(1926年)道废,县直隶省,南昌县城设南昌市,市县分治。[3]:4但县治未变动。
- 民国21年(1932年)江西省辖十三行政区,属第一区。县治今子固路。[3]:4行政区驻南昌。[9]同年撤销南昌市但保留辖区监制由省领导[8]:116。
- 民国24年(1935年)江西省辖八区,属第一区。行政区驻武宁。[3]:4同年年8月成立南昌市政委员会[8]:117。
- 民国26年(1937年)江西省辖八区,属第一区。县治移至万舍。[3]:4同年7月恢复南昌市政府[8]:117。
- 民国28年(1939年)江西省辖十一区,属第十一区。日本军入侵南昌。省府三月移至吉安,冬移泰和。县治移三江蔡家,行政区驻丰城。[3]:4
- 民国31年(1942年)江西省辖九区,属第一区。行政区驻丰城。[3]:5
- 民国34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县治迁移莲塘。[3]:5
- 民国35年(1946年)5月县治迁谢埠。[3]:5
行政区划
八月湖街道、莲塘街道、向塘镇、三江镇、塘南镇、幽兰镇、蒋巷镇、武阳镇、冈上镇、广福镇、昌东镇、麻丘镇、泾口乡、南新乡、塔城乡、黄马乡、富山乡、东新街道、八一乡、小蓝经济开发区、银三角街道、南昌市五星垦殖场和江西省良种繁殖场。
高帝五年(前202年)灌婴渡江破吴郡,分九江郡立豫章郡,平定豫章同年,始建南昌县,隶属豫章郡,为郡治。[3]:2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汉将灌婴筑豫章城(又称灌婴城),为豫章郡郡县同治,这是南昌有城之始。城周长10里84步(约合今4121米),共设6门,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南门、松阳门、门昌门、北门、东门。城址在今火车站东南约4公里的黄城寺一带。(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东[4])清末时,此地仍名为灌城乡。[11]:102
三国吴凤凰二年(273),吴豫章太守张俊,“建那东南双阙”,修建了东南门城楼。[11]:102
东晋太元十四年(389),豫章太守范宁,将南昌城扩大,在原六门之外,又新辟了东北和西南两个城门。城内“门有三涂”,“男女异路”,男行左,女行右,车行中间,这是古代“王制”对城市道路功能的一种规定。[11]:102
唐贞观十一年(637)县治向西迁移,灌婴城自此被废。
唐贞观十一年(637):县治向西迁移,重筑新城,城界接近赣江、抚河(今抚河故道)。[11]:103又称南昌城、洪都城,为洪州州县同治,现今的南昌城区就是在洪都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为江南道为江南西道,治所洪州。[3]:3至此今日南昌市区再次成为江西行政中心至今。
此后唐、宋、元、明历代多次对南昌城进行扩建整改[11]:103[12]。南唐宋建隆二年(961年)短暂迁都至南昌府(号“南都”),这是南昌仅有的一次建都史。[3]:3
民国15年(1926年)南昌县城设南昌市,市县分治。[3]:4但县治未变动。
民国17年(1928年)城墙拆除,并用原城墙基础建成榕门路和环城路。[11]:103
民国21年(1932年)县治今子固路。[3]:4同年撤销南昌市但保留辖区监制由省领导[8]:116。
民国26年(1937年)6月,省务会议决定自7月1日起成立南昌市政府,任命龚学遂为市长。[8]:73同年县治移至万舍。[3]:4市县分治。
民国28年(1939年)日寇入侵南昌。县治移三江蔡家。[3]:4
民国34年(1945年)日本天皇投降。9月县治迁移莲塘。[3]:5
民国35年(1946年)5月县治迁谢埠。[3]:5
民国38年(1949年)5月21日谢埠解放,6月15日南昌县人民政府成立。8月20日县治复迁莲塘。[3]:5因考虑到莲塘就近浙赣铁路支线并有莲塘站。[13]:20
万舍街起源于明代,20世纪20至30年代达到鼎盛。1939年日军侵占导致居民逃散、商业萧条。1945年日军投降后,居民回归,商业复苏。
1950年2月,万舍街成为第十区万舍乡一部分,后建立初级和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万舍管理区,1961年设人民公社,1968年改为大队。1984年成立万舍街居民委员会;今属冈上镇。[14][3]:25
1949年前夕属第六区万舍镇;1949初属第十区万舍乡;初级社时属万舍、东谭初级社;高级社时属万舍高级社;1955年属冈上区万舍乡;1956年属向塘区万舍乡;1958年属超英人民公社万舍大队;1959年属向塘公社万舍管理区万舍大队;1961年属向塘区万舍公社万舍大队;1969年属冈上公社万舍大队;1984年改公社为乡,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万舍大队改万舍村民委员会;今属冈上镇。[15]
因村庄前后靠河,常有船只停泊,渐成墟集。至南宋初年,墟集中心北移,以处三江口之南,称南市,亦称南街。后蔡姓繁衍,他姓衰迁,易今名。[16]
早住范姓,村名范家。据载,范氏系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后裔,村西建有范仲淹庙。宋元祐三年(1088),蔡氏由宜丰县迁此,后有周、唐等姓迁入。[16]
1940年至1944年期间,南昌县国民政府曾驻扎在南街蔡村。[17]
莲塘镇位于县境中南部,距省城南昌市15公里,是省城的南大门,也是本县的古集镇之一。自1949年县人民政府迁至此地后,该地迅速发展,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4.55平方公里。1985年,该地有12个居委会和3个村民委员会,共有9184户,44114人,其中城镇居民7995户,38704人。[3]:19
交通
- 驿道
有两条,均以南昌市章江门外章江铺出起点,其一东达进贤,长30公里;其二南抵丰城,长55.5公里。境内支线从候村铺出发,南达丰城袁渡,长22.5公里。
- 大道
- 从南昌市抚州门经罗家、乌沙港、麻丘街、拓林,至八字脑,长42.5公里;
- 从乌沙港经罗舍渡、幽兰街,至径口街,长20公里;
- 从谢埠经武阳街,至闹上街,长15公里;
- 从罗家经太子殿、尤口街、滁搓,至赵围,长12.5公里;
- 从市汉街经冈上,至新村墟,长11公里;其支线从冈上经荆林、合山、万舍至莲塘,长15公里;
- 从扬子洲经黄渡街、楼前,至蒋埠,长25公里;
- 从塘山经叶楼、蒋巷街,到楼前街,长15.5公里。[3]:297
- 国道
- 省道
沈三线、杨沙线、抚璜线[3]:298
- 国铁
京九线在南昌县内有青云谱站、莲塘站、南昌南站、向塘站、向塘西站、三江镇站。
昌福铁路在县内有三江镇站
南昌西环铁路向塘站
沪昆线梁家渡站、潭岗站。
向潭铁路和
向梁铁路,因梁家渡至潭岗直通线特大桥线路启用后而不在正线段
- 城市轨道交通
南昌向塘机场坐落于县向塘镇,于1952年建成,1957年开始承担民航业务,直至1999年民航业务转往
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南昌向塘机场现为军用机场。
教育
南昌县中等教育实力强劲,拥有江西省重点中学: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南昌县莲塘第二中学。一般普通高中:南昌县莲塘第三中学、南昌县莲塘一中实验学校、麻丘高级中学等优质高中。全县每年数十人考入清华北大。教育水平名列江西县域前茅。
宗教
语言
南昌县绝大部分地区属赣语昌靖片(昌都片),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今声母送气影响调类的分化。只有最南端的三江镇和黄马乡属赣语宜浏片,调类分化不受声母送气影响,入声只有一个,不分阴阳。三江和黄马同其他地区在词汇上也有差异,典型的如“玩儿”,三江和黄马说“狠”,其他地区多说“韶”。
当地习惯将全县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把居赣江上游方向的南部地区叫做“上南昌”,把居下游的北部地区叫做“下南昌”。这种划分当然只是泛指,但根据“进城(进南昌城)”一词的不同说法,完全可以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说“下城”的地区为上南昌,说“上城”的地区为下南昌。上南昌和下南昌说话有明显不同,上南昌的古去声清声母字一般均受今声母送气影响而造成调类分化,下南昌没有这种情况。只有罗家乡特殊,地理上应划归上南昌(“进城”说“下城”),方言上则应划归下南昌。三江片地处全县最上游,但传统上所说的“上南昌”并未将其全包括在内,因为这片地区不少村镇是后来从邻县划入的。有趣的是,三江镇一带管去南昌叫“进城”,没有“上城”、“下城”的说法。巧得很,这一片的方言同上南昌话也有明显差别。
著名人物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