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校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校场,又称南教场、较场,是位于福州府闽县的一处广场,靠近于山南麓,历史上是闽省定期军事演习检阅的广场。
历史
此前是一片沼泽地,湖塘比邻,莲藕为多。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闽太祖王审知以湖为壕,在于山脚下筑起一座城墙的,称“夹城”,形同月芽,所以也称“月城”。“月城”之南有莲池、莲宅、荷宅、半洋等地方。宋代之后,湖塘逐渐淤积成良田。直到明代时,由良田为校场,“其广四里”,又说“面积在三十亩以上,地极洼下”,供练兵演武之用。因其位置在南门,故此称之为“南校场”。环场一周达四华里,四面以护城河为界。东西建有辕门,门外立有扬威坊;中央有一座阅武堂,东北隅有旗纛庙,为出征祭旗的场所。清代以后,再建有演武厅、堂室、长廊、亭榭,已经具有一些规模。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福州郡守李拔还特别为其洋洋洒洒地写了《南教场演武厅铭》,计楷书二百一十九个字,郑重其事,刻石立碑。历史上的福州定期军事演习,都在此地进行。此时总督、巡抚、将军以下军政要人都来参加检阅[1]。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义成功,11月9日福州革命也在于山爆发,原清新军统制孙道仁、新军协统许崇智等率领起义军从南校场蜂涌上山,占据于山制高点,在观音阁设“前敌总指挥部”,向清将军衙门开炮。福建同盟会郑祖荫等人也率领学生军、南台商团从南校场涌向于山增援,推翻了大清在福州的统治。下午,陈金魁、王嘉凯等起义军先锋队督押清军残兵败将到南校场,呈缴很多无机柄枪杆和子弹,铁血十八星旗在南校场上空高高飘扬。民国四年(1915年)省会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便在这里召开。1921年又在这里召开全省学校联合运动会。福建督军李厚基为运动会主任,主持开幕式,制订会歌曰:
| “ | 天气新霜,丛菊放黄,国旗正飘扬。十郡才良,跄跻聚一堂。鼓声扬,可使有勇,且知方角,技登场,相与较短长。 | ” |
| ——李厚基 | ||
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位于南校场的北面,修了一座混凝土的牌坊,上书:“福建省立福州公共体育场”,场长为林荫南。体育场建有400米跑道;跑道内有足球场、篮球场等。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4月4日的儿童节,在南校场举办“儿童运动会”,闽侨胡文虎当场捐资两万元建设“儿童游乐园”及健身房、司令台等。梁新记公司以15400元承包工程,于12月1日开工。
中华共和国元年(1933年)在南校场成立福建人民政府。因当时南校场已经改为公共体育场。故在11月20日,体育场西端的主席台上面悬挂着“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的横幅,著名抗日将领蔡廷锴、蒋光鼐、黄琪翔、李济深、萨镇冰等主持大会,黄琪翔为总主席,还有来自全国25个省市及华侨代表一百余人和福建省政府所属各机关公务员、十九路军驻福州部队七十八师官兵、福州各界民众几万人参加大会。大会由黄琪翔宣读《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民权利宣言》,通过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还通过抗日反蒋等政治主张。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由梁新记公司承包的工程于该年底竣工。并且新增建两个篮球场和两个网球场。然而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福州公共体育场机关奉令迁往沙县,福州原址改为“福建省立公共体育场福州分场”。抗战胜利结束后复原。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