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海海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海海槽(日语:南海トラフ,英语:Nankai trough)是指日本骏河湾其至九州以东海面约700平方公里的海槽(隐没带)[1]。这海槽是由菲律宾海板块和阿穆尔板块(一般认为是与欧亚大陆板块的聚合板块边缘,但也有声音认为南海海槽的地震应考虑上阿穆尔板块向东北日本的东进。)的裂张运动形成。深度是4,000~4,800米(最深处达4,500~4,800米)[1]。也被称为西南日本海沟、南海舟状海盆[1]。南海海槽特大地震是指在南海海槽周期性发生的规模8级以上的大地震[2][3][4][5]。



地壳运动速率

由于南海海槽没有限制板块的扩张脊,因此很难用传统的地质方法估算板块运动速度。该区域并不存在于原始NUVEL模型中(DeMets等人,1990年)。然而,最近的一项包括菲律宾海板块的研究是基于NUVEL-1A模型的数据(Zang等人,2002年)。这项研究估计南海海槽的俯冲速度约为43毫米/年。
沉积学
槽谷中的沉积物主要为壕沟状浊积岩 (Spinelli et al., 2007)。有迹象显示岩石内的孔隙度保留增加。通常孔隙度会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少。然而,在1173号钻场,孔隙度在深处有异常的保存。这可归因于沉积后蛋白石胶结,保留了孔隙度 (Spinelli et al., 2007)。在南海海槽以及四国盆地中,主要为辉石的析出黏土随着时间与位置的不同而呈现变化。在深度上,沉积物中的直闪石黏土含量增加,推断沉积源岩已发生变化 (Steurer et al., 2003)。此外,地热会改变辉闪石,使其转变为伊利石粘土(Steurer等人,2003年)。
构造结构
南海海槽的变形非常活跃,也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变形集中在最外层的覆盖带,并有大量的“非顺序”推力发生在陆上。根据Operto等人2006年的研究,利用全波形断层扫描找出南海海槽的几个强烈构造活动区。上部增生棱脉的上部及下部的逆止层目前正经历大量的压缩压力。Operto等人在2006年发现了几条推断断层,其中最接近俯冲带的推断断层是活跃的。此外,Pisani等人,2006年,发现了沿着南海海槽的原推断断层和解理面。最近,人们对俯冲沉积物中伊利石粘土的水释放兴趣大增。
地震活动
南海海槽是一个活跃地震带的近地表延伸,倾斜于日本西南部之下。在地震模拟方面,断裂带被细分为五个区域 (Mitsui等人, 2004)。这五个细分区域在地震行为上显示出有趣的差异:地震频率以90到150年的周期变化 (Mitsui等人, 2004; Tanioka等人, 2004),沿断层区段发生相似的滑动,细分断层的顺序,以及最后不同的崩塌特征。水文观测站设置于2000年钻探的钻孔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 IODP 808与1173号地点),试图量化因菲律宾海板块来临所造成的孔隙流体压力变化 (Davis等人, 2006)。808号地点位于主推力断层的前段,而1173号地点则距离前端推力带约11公里 (Hitoshi等人,2006)。其他有趣的压力量测结果为钻孔附近沉积物变形所造成的压力变化,以及压力变化时极低地震群的影响(Davis等人,2006)。工作假设是压力变化表示地层内的弹性应变发生了变化(Davis等人,2006年)。
钻孔仪器所测量到的压力向海的变化,很可能表示前一次大推力地震所造成的沉积物松弛。此外,短周期地震似乎与海山等测深高点有某种程度的关系。Kanda等人于2004年透过地震资料的反演分析得出此结论。历史上,南海海槽最近一次大规模地震发生于1944年纪伊半岛附近。利用最近的海底地震仪研究,已确定大部分地震发生在海槽轴线附近(Obana等人, 2006)。沿着南海海槽的西部,地震似乎与地壳结构的不规则有关,例如由俯冲海底产生的裂缝,包括四国盆地的弧后盆地壳,以及由于覆盖板块下方最上层地幔的蛇状化所造成(Obana等人, 2006)。最近沿着南海海槽的俯冲所导致的大规模地震,都发生在俯冲板块倾角大规模增加的区域 (Hori等人, 2004)。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