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鹦哥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鹦哥楼
Remove ads

鹦哥楼,原名南薰楼,又称南熏楼鹰哥楼[1],坐落于厦门市思明区民族路64号—72号,建成于1937年[注 1],占地575平方米,建筑面积1706平方米,为厦港街道的地标建筑之一,也是思明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3][4][5]

Thumb
二度修缮后的鹦哥楼(摄于2019年)

名字

据当地传说,楼房的主人谢画锦喜好饲养鹦鹉闽南语中称为鹦哥),所以楼顶上便立着一只鹦鹉雕塑,“鹦哥楼”这一名字由此而来。然而,根据现存的旧照片以及骆家后人的说法,楼房顶端并未雕有鹦鹉,反而雕有老鹰,因此“鹦哥楼”这一名称属于误称。相反,由于上方立有一只水泥塑制的老鹰,再加上此楼为当时厦门老城区最高的楼房之一,因而获得“鹰高楼[注 2]的绰号。[6][7][2]

至于鹦哥楼的原名“南薰楼”,其取自《孔子家语·辩乐解》中引用的《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8]

Thumb
竣工之初的鹦哥楼

历史

鹦哥楼的主人是惠安籍华侨谢画锦,而设计者则是惠安籍建筑师骆马稳[注 3]。年少时,两人是一对关系亲密的友人。成年后,谢画锦旅居越南西贡[11],经营米厂致富[12];而骆马稳则在国外学习建筑,归国后参与设计上海的高楼。由于“落叶归根”的理念,谢画锦全权委托骆马稳,要他在厦门[注 4]设计、建造一栋新的住宅,以便自己在晚年时能够回国居住。接受委托后,骆马稳辞掉他在上海的工作,专门到厦门为好友觅地建楼,最终选定在今天的民族路与碧山路口交汇处。[3]

鹦哥楼临近竣工的时候,谢画锦专程回到厦门视察,并在楼前留影。1937年竣工后,骆马稳便入住鹦哥楼,负责管理住宅,以待交接。可谢画锦身为越南华侨富商,归国需获殖民地总督批准。谢画锦申请回国时,恰逢总督回国述职,又因为飞机失事的缘故,他的申请被搁置拖延。1938年5月,厦门沦陷,谢画锦归国无望,始终未能入住鹦哥楼,最终于1960年代末病逝。沦陷期间,出于战争需要,日本方面打算拆除厦港部分民房作为军港用地,鹦哥楼也在其中。得知此事后,骆马稳便以“受托人无权签字”为由,数次与日本方面交涉。碍于谢画锦在越南的威望,日本方面不敢擅自拆除,鹦哥楼得以保留。[3][13][2]

据骆马稳后人回忆:日本军官曾率兵闯进鹦哥楼,以刺刀威逼骆马稳,但对方始终不同意签字,日本方面只得关押他7天;后来,日本军队驻扎鹦哥楼,并将骆家赶往附楼居住。由于鹦哥楼地势较高,可俯瞰厦门港区,日军便将鹦哥楼设为军事哨站,部署火炮与机枪防护。[13][2]

1950-1960年代,鹦哥楼曾作为厦港保育院,其中2层设有妇产科,许多老厦门人在此出生。1970年代,鹦哥楼成为厦港人民公社的办公地点,惟3楼仍由骆家后人居住[14]。1980年代后,鹦哥楼被多个机构[注 5]与个人争夺使用[11],曾作过居民楼[5]与建筑队办事处。2001年,鹦哥楼被列为厦门市第一批重点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18]。2013年,鹦哥楼以“南熏楼”之名被评为思明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4][13]

Remove ads

二度修缮

Thumb
修缮前的鹦哥楼(摄于2013年)

1990年代,就读于厦门大学的张江平偶然发现了鹦哥楼,并从当地老人口中得知了该居住的历史,此后便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张江平从商创业,并经过多年努力,从谢画锦的后人手中谈得鹦哥楼的经营权。2017年,张江平找到校友谢鹭光,委托他重新修缮、翻新鹦哥楼。2019年3月初,鹦哥楼修缮完毕,并作为“鹦哥楼怀旧闽南菜”饭店使用。2020年代,鹦哥楼成为中国大陆电视剧《以家人之名》的取景地,并被厦门市文旅局推荐为“影视打卡点”,与沙坡尾[注 6]捆绑[20][13]

据谢鹭光回忆:修缮前的鹦哥楼虽然外观完好,但内部早已“山石风化、梁柱塌陷”。一层的的墙面被火熏黑,门窗破碎,上世纪的彩色琉璃玻璃仅留存一小块。而后院则堆满了砖石与玻璃垃圾,天台四根石柱中更有两根濒临倒塌。为此,他只能采购相近的琉璃玻璃、花砖、斗底砖等构件,对内部进行翻新。[13]

与曾海文家族的关系

据厦门文史学者曾谋耀(曾道人)与口述历史作家欧阳鹭英透露,除了谢画锦之外,著名旅法华人画家曾海文英语T'ang Haywen的父亲曾建发也是鹦哥楼的主人。曾建发同样是在西贡经营米行致富的惠安籍华侨,因而与谢画锦结识。二人合伙在厦港购置土地,并委托谢画锦的友人、厦门华安建筑公司经理骆马稳设计建楼。1937年竣工后,北侧的60号至64号归曾建发所有,南侧的65至72号归谢画锦所有。然而,曾建发与谢画锦不同,由于他的次子、曾海文的弟弟曾江福在1952年以“爱国华侨”的身份回国,担任杏林某化工厂的工程师。曾建发夫妻因此在1955年返回中国大陆,并如愿住进鹦哥楼。[21][6]

建筑

Thumb
修复后的鹦哥楼屋顶花园,其被认为是福建近代屋顶花园的孤作[22](摄于2019年)
Thumb
鹦哥楼内部遗存的墙体与楼梯(摄于2019年)

鹦哥楼的建筑平面呈曲尺型,共有五层(直角处五层、主体建筑三层)。以直角处为界,鹦哥楼主体部分的楼层格局可分为长边六间,短边三间。其中长边六间被隔为两节,中间则设有过渡空间;长边靠北的一节以两间为一单元,设有大尖拱,上方的跨顶山花采用几何状装饰雕刻盾徽、飞鹰等装饰形状,盾徽正中斜雕着“1937”四个数字,表明了竣工年份。建筑整体以红砖砌墙,大方红砖铺地(亦有少许花砖),门窗则砌筑成三角形锯齿形[3][23][24]

作为一栋底层骑楼式商业住宅建筑,鹦哥楼整体呈现为殖民地外廊样式,并在细节上折衷了闽南红砖建筑、古典主义建筑装饰艺术派建筑的特色[25]。因此,鹦哥楼的建筑风格属于“厦门装饰风格”(Amoy Deco)。楼房的柱廊体系为尖拱(亦有部分圆拱)配方柱,间设圆柱和附壁柱,大多为爱奥尼柱式(亦有部分科林斯柱式),柱头则饰有浮雕风铃,显出华丽的风格。直角处斜切形成鹦哥楼的正面,直角削平为廊道,同左右长廊相通。直角处的2-4层均有弧形拱出钢栏小阳台,并立有数根通高的爱奥尼立柱。立柱的上边顶着科林斯式柱头,柱头上雕饰着海浪卷着相互连接的麦穗与下垂的小麦穗,拱圈正中还有椭圆的拱心石。直角处的5层则以爱奥尼圆柱顶着三角楣饰,三角楣饰上刻有两道扶桑枝条叶卷,环围中间的“南薰楼”三个金字。三角楣饰的顶端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雕塑,该雕塑的原件毁于文化大革命,后于2010年代末期重建。[3][24]

鹦哥楼的建筑设计亦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特色,中式的窗楹镶嵌“紫气东来”的镏金石匾,阳台上摆着两把用水泥塑造的安乐椅。而楼房顶部的屋顶花园更具有中式园林的特点:在花园遭到部分损毁之前,此处曾由几何式花台、砖石与灰泥塑造的假山[注 7]、饰有铁艺栏杆英语铁艺栏杆的弧形水泥拱桥与挂着风铃的凉亭等组成。花园中,面向街道的敞廊亭[注 8]设有弧形平台,拱出钢栏小阳台;敞廊亭亦通过拱桥与假山上较小的六角形攒尖顶亭子联通。楼房上的女儿墙砌筑成垛口形,塑有波浪纹与山体纹,略显突出又具有立体感。[3][8][10][22]

鹦哥楼的栏杆非常多样,仅敞廊亭的栏杆便有铁制几何纹式与水泥花瓶纹式两种,而楼房的压檐栏杆则有垛口式(上文已提及)、钢筋混凝土方瓶式、绿釉圆瓶式三种。[10]

鹦哥楼的设计者在楼底的天井里凿开一口水井,以便居住者能够从楼顶直接向下取水。此外,在楼房遭受封锁的时候,这口水井也能够确保居民用水不受影响。[8]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