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博南古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博南古道,又称博南道博南山道,是古代连接今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大理保山的陆路通道,东起大理下关,向西经漾濞永平两县,终抵保山[注 1],主线全长约200公里,计入支线则总里程约220公里,因主要途经东汉永昌郡博南县(今永平)而得名[3]:9。博南古道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组成部分永昌古道的一段,向东连通灵关道五尺道,向西衔接保腾古道[4][5][3]:1

Thumb
博南古道走向示意图(绿线为古道遗存路段,红线为大致走向)

历史

博南古道作为民间商道,历史可追溯至西汉以前[5]张骞出使西域后获悉自蜀地身毒存在一条秘密的商道,汉武帝遂多次遣使探路,但由于昆明人的阻隔未能疏通[4]。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发兵进攻滇国,设立益州郡;数年后,汉朝的势力继续扩张至博南山、澜沧江流域,博南道开始由中央政权经营维护[6][7][4]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内附,汉朝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设永昌郡,至此博南道全面畅通[4][7][5]。《后汉书》记载的民谣“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兰仓,为它人”即反映了汉朝开筑博南道[1][8]。博南道的开通使得两汉在洱海区域的统治趋于稳定,推动了沿线经济、文化发展[4]。学者罗勇则认为西汉的势力未达到澜沧江以西,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内附后博南道方才打通[9]

三国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博南道屡被阻塞;诸葛亮南征时期南中局势稳定,博南道短暂疏通。开皇十七年(597年),史万岁南征使道路恢复畅通。[5]

1938年滇缅公路修建后,博南古道逐渐衰落,但在较长时间内仍作为民间商贸通道使用[1]

Remove ads

线路及遗存

下关—漾濞

Thumb
下关天生桥江风寺

亦称“天威径”,东起下关天生桥,沿西洱河谷向西,途经塘子铺、核桃箐、茅草哨,至四十里桥进入漾濞县境,经大合江(合江铺),在西洱河口平坡镇转向西北,溯漾濞江而上,过苍山西镇鸡邑铺、金牛屯(金牛铺)后抵达漾濞县城(古代设有漾濞驿),里程约40公里。该段道路穿行于河谷之间,山崖夹峙,江流湍急,自古被视为永昌道上的天险要隘。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此七擒七纵孟获,孟获感佩“丞相天威”,故将此路命名为“天威径”。南诏曾大规模修整;元代将其定为云南通缅驿道主线,设漾濞驿管理;明代增设塘子铺、茅草哨、合江铺、平坡铺、鸡邑铺、金牛铺及漾濞驿巡检司;1938年滇缅公路修建后被取代。滇缅公路与古道重合较多,致使古道多数路段已被破坏。[3]:9-10

天威径古道

位于大理市太和街道温泉村西山上。古道旁有民国二年(1913年)李根源题“天威径”石刻,岩面宽195厘米、高90厘米,“天威径”三字为楷书,宽约75厘米,右边及左边分别刻有“壬子年五月”“李根源书”。2008年“天威径古道及题刻”列入第三批大理市文物保护单位[10]:100[11]

太邑铁索桥

太邑铁索桥又称四十里桥,位于大理市太邑乡太邑村委会太邑村西洱河上,全长18米,宽3.5米,由10根铁链构成主体结构,其中8根作为承重链,2根作为护栏,桥面铺设栗木板。太邑铁索桥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铁索桥之前此处曾先后建有竹桥、藤桥和木桥,是博南古道的必经之路。1991年列入第二批大理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全面维修。[10]:84-85

大合江街心路段

Thumb
大合江街心路段

又称合江铺古街道,位于漾濞县平坡镇平坡村委会大合江村,现存267米,宽4—6米。原路面正中铺设青石块,两侧铺设不规则卵石,建有排水沟;在新农村建设中路面两侧改为水泥路面,2020年恢复为原生石铺筑。道路两侧是民居,仍有建筑保持马店、商铺风貌。2013年作为茶马古道的子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3]:10-11[13]:9

栗子园至上坝田路段

又称券桥河古道,位于漾濞县平坡镇漾濞江东岸的券桥河山洼中,东南起于平坡村委会栗子园村,过券桥河至上田坝村口为止,全长550米,宽1至4.5米,路面正中为青石质引马石,两侧镶不规则卵石,靠山一侧修筑有排水沟渠。2013年作为茶马古道的子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3]:12[13]:9-10

古道在券桥河上曾建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平坡石券桥”,桥长18米,1990年7月20日被洪水冲毁,后重建为钢架铁板桥。1988年列入第一批漾濞县文物保护单位,冲毁后的遗址仍被归入国保单位茶马古道栗子园至上坝田路段。[10]:152[3]:12

金牛村烂泥箐路段

又称金牛铺古街道,位于漾濞县苍山西镇金牛村委会,原总长500余米,石板铺筑,现多改造为水泥路面,仅松林村至街心村164米保存完好,以不规则石块铺筑,并保留有较多马蹄印。2013年作为茶马古道的子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3]:13[13]:10

县城博南路段

Thumb
县城博南路段
Thumb
下街村双磨巷

位于漾濞县苍山西镇仁民街社区,即漾濞驿上街路段,现存720米,东起与公路交汇处,西至云龙桥古井北侧40米处。宽2至3米,正中铺设青石质引马石,路两侧设有排水沟渠,沿街建筑多为传统建筑,现仍为漾濞老城区临江片区的主要道路。2013年作为茶马古道的子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3]:13-14[13]:10

下街村双磨巷

位于漾濞县苍山西镇下街村,即漾濞驿下街路段,为古代漾濞巡检司所在地,全长526米,宽2至3米,原为块石和卵石路面,2012年的改造中被青石板路面覆盖。道路两侧除民居外还分布有下街清真寺、下街村礼拜寺、古井、水磨坊等。2013年作为茶马古道的子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3]:13-14[13]:10

漾濞—永平

东起漾濞县城,经云龙桥跨越漾濞江后转向西南,经柏木铺后向西行至秀岭山大觉寺、秀岭铺,翻越秀岭山山脊后至蛤蟆塘垭口,分为南北两路:南路沿九渡河槽谷经太平铺、石羊山麓、打牛坪至顺濞河东岸胜备铺;北路沿长岭岗山梁经大坪地、猪嘴崖,过石羊山新街子、打牛坪大后山、沙家坝后与南路汇合。过胜备桥进入今永平县境内后,沿顺濞河南下至黄连铺,向西至双桥河再次分岔:南路经娘娘叫狗山、老白土铺(北斗铺)、万松山、云台山天井铺,至铁丝窝垭口;北路沿双桥河而上,经新白土铺上云台山,沿山脊西行,最终在铁丝窝垭口与南路交汇。继续经杉松哨、梅花铺抵达永平县城。漾濞—永平古道单线里程约70公里,计入复线总长约110公里。该段道路初辟于秦汉之前,西汉成为官道,历经各代扩修,至滇缅公路通车后废弃。[3]:15-16

漾濞江云龙桥

Thumb
云龙桥

位于漾濞县县城西南的漾濞江上,东接漾濞驿上街路段,西通来凤山后的柏木铺,为博南古道横跨漾濞江的主要通道。汉代曾在下游设渡口,南诏在此建桥,明弘治年间蒙化府永昌府共同出资修建铁索吊桥。云龙桥是一座铁索吊桥,桥长70余米,净跨39.8米,桥面宽4米,距江面10米,以八根传统铁链与两组现代增设的钢缆作为吊缆,锚固于两岸石墩,桥面铺以栗木板,东西两桥墩上各建桥亭。1993年列入第四批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3]:16-18

柏木铺旧址

位于漾濞县苍山西镇河西村委会柏木铺村,秀岭山麓山梁上,古道长200余米,部分路面保留有马蹄印。2016年“博南古道遗址柏木铺段”列入第三批漾濞县文物保护单位[13]:75[3]:18-19

叫狗山段

位于永平县北斗乡黄连村。2013年作为茶马古道的子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平—保山

石子坡古道

石子坡古道位于永平县博南镇曲硐村桃园铺与花桥村铁厂之间的石子坡山梁上,全长约5公里,古道多为人工开挖于山梁边坡,大多路段以碎石铺面,宽约2米。山梁中段的放马场是一片缓坡草甸,历史上供马帮放马歇脚,现存土台和一株树龄逾六百年的古金桂树。西段的“万马归槽”是永平博南古道保存较为完好的路段,全长140米,宽3.3米,古道在深达五六米的槽谷之中,路面采用较大的卵石铺砌,明清时期此处是古道多条支线的汇合点,马帮须依次通过,因而得名。2013年万马归槽段作为茶马古道的子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3]:38-40

铁厂至小花桥段

位于永平县博南镇花桥村,是博南古道自石子坡下山,过花桥河谷、经铁厂哨前往花桥铺的路段。古道东西向贯穿小花桥村,东起花桥河,西至村后公路,全长约650米,路面以石块铺筑,宽2至3米,路中央设引马石,两旁建有排水沟。2013年作为茶马古道的子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0-41

大花桥段

位于永平县博南镇花桥村委会大花桥,该地原为花桥铺,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古道自东向西穿村而过,连接博南山段古道,村中道路多以石板铺成。2013年作为茶马古道的子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1-42

村中有始建于元代的普照寺,2018年改造为永平县博南古道博物馆,现存南北厢房、门楼等民国时期建筑,院内有一株古梅[3]:41-42[15]。2017年以“博南县衙旧址(永平县博南古道博物馆)”的名称列入第三批永平县文物保护单位[15]

博南山段

博南山古道位于永平县博南镇花桥村以西的博南山中,东起大花桥,向西南蜿蜒上山,经五里牌、羊圈哨、十步梯、马尿窝、升庵祠,至山顶天井铺,全长约10公里。现存保存较好的路段包括十步梯、马尿窝及升庵祠等处,路面多以石块铺筑,宽度约2米,靠山一侧设有排水沟渠。2013年作为茶马古道的子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2-43

升庵祠遗址位于博南山顶东侧古道旁,该祠为纪念明代贬谪云南的杨慎而建,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现存遗迹包括石砌建筑台基、围墙、花台、神台供案及残碑碎瓦等。[3]:43-45

天井铺,又称叮当山关,位于博南山顶垭口,东距升庵祠约500米,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铺关卡。其遗址坐落于垭口北侧缓坡上,原为长方形院落,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现存台基与石砌围墙遗迹。[3]:45-46

杉阳古街段

位于永平县杉阳镇杉阳村、岩洞村,向北通往博南山古道,向南连接兰津渡及霁虹桥[16]。2013年作为茶马古道的子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国寺位于博南山西侧台地,临古道而建。原名“宁西禅寺”,始建于明代;南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永历帝李定国入缅途中曾驻跸于此,永历帝为寺庙题名“永国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97年)寺庙迁建至现址,民国五年(1916年)重修,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坐东朝西,原为四进三院,有关圣殿、观音殿、大殿等建筑,现存山门、围墙,以及1990年代之后重建的大殿、右厢房等建筑,山门嵌有民国赵藩书的“永国寺”石匾。1988年“博南山永国寺遗址”列入第一批永平县文物保护单位[10]:156[3]:46-48

凤鸣桥位于岩洞村倒流河上,是博南古道上的桥梁,原建有木桥,明代建造石拱桥,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为四墩三孔石拱桥,东西走向,桥身全长20.9米,桥面宽4米,中孔跨径4.5米,边孔跨径3.2米,桥面铺砌石板,曾设有桥栏、桥亭。2011年列入第二批永平县文物保护单位。[10]:160[3]:48-49

江顶寺又名普济寺,位于岩洞村古道旁。原设有茶棚,明代扩建为佛寺。原有大殿、天王殿、山门、茶室等建筑,博南古道从茶室与山门之间穿过,在古道上建有南北门楼。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被焚毁,2002年重建大雄宝殿。现存的北侧山门为券洞二叠牌坊式结构,门楣两面分别嵌有“雄关耸峙”和“觉路遥远”石匾,清嘉庆十年(1805年)由李文兰题写。2011年“江顶寺门楼遗址”列入第二批永平县文物保护单位。[10]:158[3]:49-50

兰津渡及霁虹桥

位于澜沧江上,永平县杉阳镇岩洞村委会、保山市隆阳区水寨乡平坡村村委会平坡村之间。1983年列入第二批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平坡铺古街道

位于保山市隆阳区水寨乡平坡村,平坡铺是古道进入保山境内的第一个驿铺,古道自霁虹桥延伸,由北向南穿过村寨,平坡铺古街道长100余米、宽3至4米,路面铺以石块,两侧设有排水沟渠。[3]:53-54

水石坎梯云路

位于保山市隆阳区水寨乡水寨村、平坡村,沿罗岷山山谷蜿蜒而上,形如登天云梯,故得此名。东起平坡村口,西至水寨街东头道桥,全长约4公里,宽1至2米,以自然石块铺筑,留存有密集的马蹄印,古道旁有民国元年(1912年)李根源所题“罗岷山”摩崖石刻。2013年作为茶马古道的子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4-55

头道桥横跨水寨河,一端连接水石坎梯云路,一端是水寨至平坡公路。原为木桥,清康熙年间改建为石拱桥;其下游曾建有二道桥、三道桥,已被山洪冲毁。头道桥为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桥长8米,净跨3.7米,桥面宽2.65米,高出水面3.1米。[3]:56-57

水寨铺古街道及马店

位于保山市隆阳区水寨乡水寨村老街子,古道自东北向西南穿村寨而过,水寨铺古街道长350米,路面以石块铺筑,宽3至4米,中段街场拓宽至8米,两侧保留着传统马店与商铺。2013年作为茶马古道的子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59

官坡古道石板路

位于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官坡村委会官坡村牛角关山梁上,东起牛角关垭口,向西沿山梁而下后转南抵达官坡村口,全长约4公里,路面以石块铺筑,宽2至3米,留存有马蹄印,靠山侧设有排水沟。2013年作为茶马古道的子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7-58

板桥驿古街道

板桥驿古街道又称青龙街,位于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板桥社区。元代设板桥驿,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明代随商贸发展形成集镇。青龙街南北纵贯板桥古镇,全长731米,宽8.6米,路面以石块铺筑,两侧保留传统土木结构铺面百余间,多呈前店后宅格局,街道两端原设有过街门楼,今存北楼,称为魁星阁。[17][18][19][3]:61-62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20]。2010年“板桥青龙街”列入第三批隆阳区文物保护单位[21]

保护及开发利用

永平县境内的博南古道于1988年列入第一批永平县文物保护单位,沿途的万马归槽、博南山、凤鸣桥、江顶寺门楼等均被归入保护范围,当地政府聘请文管员实行分段保护[10]:155。2013年,“博南古道——万马归槽段”被列入第五批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22]。2013年,博南古道在漾濞县、永平县、保山市隆阳区境内的多个路段,作为茶马古道的文物点,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24]

永平博南古道已被开发为徒步线路,自2016年起举办徒步比赛、马拉松赛事,被云南省体育局评为“2024云南经典徒步线路”之一[14][25]

永平县博南古道博物馆位于博南镇花桥村大花桥,馆址先后为普照寺、永平县衙、花桥完小,2018年9月经修缮及布展后对外开放,常设展厅3个,布展面积394平方米[26]

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博南古道馆位于永平县博南镇博南文化园内,2025年7月26日开始试运行,布展面积912平方米,展览分为序章“博南·永平——博大广达之交通枢纽”和“千古博南·山高水长”“大道博南·人力所通”“多姿博南·和美与共”“味道博南·乡愁悠远”“渊源博南·名随道传”“长歌博南·命运共融”6个单元[27][28]

注释

  1. 广义的博南古道可指南华祥云—大理—漾濞—永平—保山古道,更广义的博南古道可指南华—祥云—大理—漾濞—永平—保山—德宏出境古道,或大理至德宏出境古道,而更为狭义的博南古道也可指永平县境内路段[1][2]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