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博比特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博比特虫(学名:Eunice aphroditois、英文俗名:Bobbit worm),是一种水生食肉多毛蠕虫,生活在世界上所有温暖海域,主要见于大西洋,也可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发现[1][2]。
![]() |
其俗名首见于 1996 年出版的《Coral Reef Animals of the Indo-Pacific》一书[3][4][5],其来源可能是其剪刀一般的颔部令人联想到轰动一时的博比特夫妇案。[6]
在台湾曾发现约两千万年前的生痕化石(洞穴)。[7]
Remove ads
外观
博比特虫是世界上最长的多毛类动物。目前所观察或捕捉到的个体呈圆柱形,长度可从小于10厘米到3米长[8] ,但大多数观察指出长度平均一米,体宽平均2.5厘米。有五只触角与若干对环节。
其外骨骼有多种颜色。刚毛仅用于在海床移动之用。
栖地
可在猎物丰富的珊瑚礁中发现博比特虫躲藏其中,其体色使其难以被发现,而细长的身体则适于藏身于狭窄空间进行捕猎。[9] 还有不少地方可见其栖息,[10] 尤其是在砂质与泥质沉积物中,以及岩石与海绵中。[9] 曾于水深达95米处发现博比特虫。[11]
习性
博比特虫平常藏身于海床底部的软质沉积物中,以触角感知猎物并进行伏击掠食[12]。其捕食器官,由五只触角及一对颌骨、和被称为“咽腔”的无上肌肉口器组成,被称为“咽头”。它能从内向外反转。当有猎物出现时,其触角将先感受到水流及温度的细微变化。当猎物靠近时,它会以极快的速度突然从地下窜出,用其咽腔与颌骨攻击猎物[13],并拖进其于沙砾下方的巢穴。其速度与咬合力有时足以将猎物咬成两段,[14]甚至足以捕食狮子鱼。
根据化石纪录,两千万年前的博比特虫可能与今日的种类采取一样的猎食行为。[15]
为求自保,有些鱼类集体行动,将水流射向博比特虫的虫穴以迷惑其方向。[16] 由于博比特虫以多种鱼类为食,但也吃藻类以及其他生物尸体,故是杂食性生物与分解者。[17]
生命周期
对于此虫之生殖史与生活史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在此虫尚小(约10厘米长)时便会开始生殖。对其有性生殖器官缺乏全面研究,尚不明了其繁殖方式,仅认为可能与多毛纲动物相似。多毛纲行体外受精,没有阴茎,因此雌性在交配后会咬断雄性阴茎的说法是错误的。
据信其寿命约为三至五年。[18]
与许多多毛纲物种一样,博比特虫也可以分裂成多段进行无性繁殖,然后再生身体部位(例如头部或尾部)。这使其在掠食者攻击后得以存活。[19]
与水族养殖的关系
并不常有人刻意养殖博比特虫,不过偶尔会在家庭水族箱中发现它;较小的个体可能躲藏在岩石并被放进水族箱而后长大。[20] 由于博比特虫捕食鱼类,如在水族箱发现应将其移除,否则可能吃光箱中所有的生物。[21]
由于身体细长、能在岩石上挖洞、身体可卷曲躲藏在小石块中,而且断裂后会长成新的个体,要从水族箱清除博比特虫可能相当困难[22][23]。
化石纪录
在台湾东北部发现,位于细砂岩中的中新世化石洞穴,被认为是博比特虫的洞穴,并依据这些生痕化石将其归为 Pennichnus属。洞穴呈L形,长度可达2米,垂直部有羽毛状塌陷结构且占洞穴长度约40%,而水平部约占长度的50%,两者之间由一较短的中间部分连接。洞穴入口处平均宽 2.5厘米,到了水平部末端逐渐缩小至 2厘米。[24]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