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尔斯鲁厄会议是1860年9月3日-9月6日在德国工业城市卡尔斯鲁厄的博物馆大厅召开的一次国际化学科学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化学科学会议,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国际科学会议,在化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 。卡尔斯鲁厄会议是由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维尔菜因、法国化学家武尔茨等人提议召开的,在这次会议上,来自欧洲大陆15个国家的一百四十余位化学家就原子与分子的概念、化学命名法、化学反应当量、化学符号等化学科学的基础性问题达成一致。卡尔斯鲁厄会议之后,世界性的化学科学共同体开始形成,会议的一些共识沿用至今,而另一些共识则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而逐渐淘汰。
在卡尔斯鲁厄会议之前,化学科学已经发展了百余年。化学科学中一些现代人普遍接受的学说与概念,如分子、原子、原子量等,在19世纪上半叶已经逐渐形成,但尚未成型,于是不同国家,不同学派的化学家之间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化学表示体系,仅氧的原子量一项,在欧洲大陆便有100、16、8等若干种不同的表达;同时,化学式的写法也不统一,在一些国家,水和过氧化氢均用OH表示,而在另一些国家,甚至不使用拉丁字母表记化合物;凯库勒曾经举醋酸的化学式为例,居然有多达十九种写法[2]而类似分子、原子等概念则更是各不相同。
1859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等人商议认为有必要就分子、原子、当量以及化学符号等基本问题上形成统一的规则,便提议发起一次世界性的化学家聚会。1860年5月,凯库勒、卡尔·维尔蔡因、查尔斯-阿道夫·武慈在巴黎制定了聚会的计划[3],并用英语、德语和法语发布了公告。不久得到化学界的回应,最终确定了20余位当时世界知名的化学家为会议召集人,并确定了会期。
卡尔斯鲁厄会议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方面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斯坦尼斯劳·坎尼扎罗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散发了写于1858年的《化学哲学教程提要》这本小册子。澄清了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提出用气体密度法测量分子量和使用杜隆-珀蒂定律测量原子量。这本逻辑严谨,表达清晰的小册子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尤利乌斯·洛塔尔·迈耶尔事后写到“原来的茫然一下子就被剥除了”[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