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太瓶鼻海豚
產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種海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印太瓶鼻海豚(学名:Tursiops aduncus ),又名南方瓶鼻海豚或印太洋瓶鼻海豚,是瓶鼻海豚的其中一种。这种海豚最大体长约2.6米,重达200公斤。它们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近岸海域,包含印度、北部澳大利亚、台湾、南中国、红海与非洲东岸。背部为深灰色,腹部浅灰色或近白色,接近成年的海豚会开始有灰色斑点。
所有瓶鼻海豚曾经都被认为是宽吻海豚,直到1998年透过骨骼型态与DNA分析独立成种[2]。印太瓶鼻海豚通常比真瓶鼻海豚体形较瘦小,有相对较长的吻端,腹部和下部有斑点。它们也比普通的瓶鼻海豚有更多的牙齿——上下颌两侧每排各有23至29颗牙齿,而真瓶鼻海豚则为21至24颗牙齿。
旧资料与研究数据中,两种类的瓶鼻海豚已不易分辨,因此初期无法评估两种间的族群结构及差异,对于族群数量与各地区得丰度也在近十年开展调查。在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皮书中,印太瓶鼻海豚之前列在数据不足(DD)的情形,但最近评估是近危(NT)。[3]
Remove ads
描述
印太瓶鼻海豚和真瓶鼻海豚有非常相似的外观,真瓶鼻海豚(T. truncatus)有身形粗壮、略短长度的喙和高大的、弯曲的背鳍;而印太瓶鼻海豚更苗条的身体也显示吻端长度更修长。[4]腹部有斑点也是印太瓶鼻海豚得一大特征。
食性
印太瓶鼻海豚的食性广泛,可以吃多种类的鱼类和头足类动物(尤其是鱿鱼)。[5]但各地的差异很大,主要以该地点的大陆棚水域的底栖鱼类或是珊瑚礁区的鱼类和头足类,也会吃其他洄游的鲻科或鲹科,鲱科等,偶尔也可以吃小的底栖鲨鱼。猎物的选择和大小可能与栖息地的类型、年龄、性别都有不同,也发展出各种觅食策略。 圈养的成年海豚每天的进食量需求为体重的4-5%,但随着水温的降低会增加。[6]
行为

印太瓶鼻海豚生活在的小群体中,5至15只海豚是最常见的,但也可达数百只成群。[7]有时会与真瓶鼻海豚或驼背豚混群出现。
交配与育幼季节高峰在在春季和夏季,某些地区在整年均可发生。妊娠期间约为12个月。幼豚体长约0.84—1.5米(2.8—4.9英尺)长,重量约 9—21千克(20—46磅)。幼豚断奶于1.5和2.0年之间,但可能留在母亲身边最多5年。雌性的每胎的生殖间隔通常为4至6年。[8]
在某些海域,印太瓶鼻海豚会受到鲨鱼的捕食;[7]其寿命是40多年。[8]
印太瓶鼻海豚的社会组成是比较松散的,通常像其他海豚的分裂融合群体,妈妈与后代有很紧密的关系也会型成育幼群,另外在澳洲鲨鱼湾长年得观察可发现有成年雄性的长期的联盟,增加繁殖交配的机会。[9]
状况和威胁

此物种目前评估未面临濒临灭绝;但因为居住在近岸海域很容易受到栖地破坏与污染,猎捕与渔业冲突的冲击,仍需要监测在地的族群动态。[10]特别在流刺网与南非或澳洲的防鲨网中也可能误触而死亡。天敌主要是鲨鱼,也有被虎鲸攻击吃下的记录。
圈养情形
印太瓶鼻海豚也是主要被圈养种类之一,[5]因此在捕捉与长途运输过程中也会引起不少问题,包含非法的捕猎与动物福利等。在1980年代超过60只的海豚圈养在日本各水族馆中,此种类体形与食性容易驯养。近年来也有数起野放圈养瓶鼻海豚返回大海成功之案例,例如生而自由基金会协助与韩国野放后的两只印太瓶鼻居住在济州岛甚至成功生下幼豚[11]。
不同海域印太瓶鼻海豚
日本增经研究三个印太瓶鼻海豚族群,[12]的特征的声音信号被认为是受影响的声环境中的栖息地,和地理变化的动物声波信号可能导致差异的声环境;因此,特点的环境噪音的海豚的生境和口哨生产进行比较。 环境噪音记录使用的水听器位于10米以下的表面和口哨声记录了通过使用一种水下视频系统。
在对日本的三个印太鼻海豚族群的研究中,[12]人们认为,声音信号的特征会受到栖息地之间环境声音的影响,而动物声音信号的地理差异可能是由于声音环境的差异所致;因此,比较了海豚栖息地的环境噪音特征和发出的哨声。使用位于水面以下10米的水听器记录环境噪音,并使用水下视频系统辅助记录。
结果表明,在环境噪音较小的栖息地中,海豚在不同的频率下会产生较多语调的哨声,而在环境噪音较大的栖息地似乎会导致海豚产生频率较低且较少语调的哨声。对结果的检验表明,通信信号是自适应的,因此应选择通信信号,以避免信号的掩盖和高频信号的减少。他们得出结论,环境噪音有可能导致印太瓶鼻海豚族群数量的变化。
Remove ads
台湾海域在历年的搁浅记录中有多笔印太瓶鼻海豚的记录,在垦丁海域也有多次小群体的目击,甚至有重复出现的个体。[13]
在澳大利亚西部鲨鱼湾的一项关于海豚行为反应的研究[14]显示,与小型船只接近前后相比,发现目标海豚的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低船运流量地点的海豚比高船运流量地点的海豚显示出更强和更持久的响应能力。据信,这些结果表明在长期船只运输的区域中海豚对船只的适应问题。但是,与同一地区的其他研究相比,有人认为反应较慢是因为那些对血管干扰敏感的个别海豚在研究开始之前就离开了该地区。
尽管这些研究确实显示了观鲸船的统计意义,但这些结果没有生物学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预计鲨鱼湾海豚数量相对稳定,死亡率随时间变化不大(Manlik等人,2016)。[15]
保育
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的印太瓶鼻海豚数量被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的附录二。[16]它们的保护状况不佳,将从量身定制的国际合作协议中受益。[17]
太平洋岛屿地区的鲸类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谅解备忘录(太平洋鲸类谅解备忘录)也涵盖了印太瓶鼻海豚。[18]
阿德莱德海豚保护区是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的一个海洋保护区,位于圣文森特湾东海岸,该保护区于2005年成立,目的是保护印太瓶鼻海豚的栖息数量。[19]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