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原翼手龙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原翼手龙(学名:Propterodactylus,意为“翼手龙之前的”)是过渡型单窗孔类翼龙已灭绝的一个属,来自德国晚侏罗世派恩滕组。属下包括单一物种弗氏原翼手龙(P. frankerlae),所知于一具关节连接的完整骨骼。原翼手龙命名之前在科学文献上被称作“派恩滕的原翼手龙亚目”("Painten pro-pterodactyloid")。
Remove ads
发现与命名
原翼手龙正模标本DMA-JP-2011/006于2011年4月在德国巴伐利亚派恩滕附近派恩滕组(乌尔姆亚带)的莱戈尔石灰岩工作采石场(Rygol lime works quarry)发现。这件近乎完美的标本由一具关节连接且保存了软组织的完整骨骼组成。[1][2]
2024年,弗雷德里克·斯宾德勒(Frederik Spindler)根据此化石遗骸描述了单窗孔类翼龙新属新种弗氏原翼手龙(Propterodactylus frankerlae)。属名组合古希腊语前缀“προ-/pro-”(意为“在……之前”)及翼手龙属名Pterodactylus(取自希腊语词汇“有翅膀的手指”)。故此名指其作为翼手龙亚目“先驱”的地位及其长期以来的昵称“派恩滕的原翼手龙亚目”。种名致敬原翼手龙正模标本发现者史蒂芬·哈恩(Stephan Hahn)本姓弗兰科尔(Frankerl)的亡妻佩特拉·哈恩(Petra Hahn)。[1]
Remove ads
描述
原翼手龙正模标本属于一具幼体或亚成体,因此其骨骼尚未发育成熟。综荐骨、肩胛乌喙骨、坐耻板等骨骼缺乏融合,表明该动物生长不完全。然而骨骼整体粗壮及大型腕骨和跗骨的存在显示该动物亦非过于年轻的幼体。正模标本颅骨全长9.3厘米(3.7英寸)、翼展宽55厘米(22英寸)左右。[1]
分类
根据从原翼手龙正模标本上观察到的嵌合特征,可毫无疑问地将其视为介于达尔文翼龙类等较原始单窗孔类及较晚分化的冠饰翼龙类翼手龙亚目之间的过渡物种。进行数项包含原翼手龙(称为“派恩滕的原翼手龙亚目”)的系统发育分析,并得出基本相似的结果。更近期研究发现原翼手龙应属翼手龙亚目而非其姐妹群。安德烈斯(2021年)的研究结果如以下分支图所示,其中原翼手龙在翼手龙亚目内作为冠饰翼龙类的姐妹群,并在化石破碎的藏龙属后面分化出来。[3]佩加斯(2024年)独立得出相同关系,但将蛙嘴龙科置于单窗孔类以外。[4]类似地,达拉维奇亚(2022年)一项样本量较小的分析发现原翼手龙是最原始的翼手龙亚目,达尔文翼龙类则在单窗孔类内作为长城翼龙+翼手龙亚目的姐妹群。[5]
单窗孔类 Monofenestrata |
| ||||||||||||||||||||||||||||||||||||||||||||||||||||||||||||||||||
某些早期研究如维多威克与马提尔(2018年)提出原翼手龙化石材料属于一种分类不明的原始非翼手龙亚目。[6]类似地,汪筱林等人(2017年)将原翼手龙连同斗战翼龙恢复为翼手龙亚目的姐妹群。作者进一步注意到,斗战翼龙和原翼手龙间的相似性表明了二者的“分类不明”地位。[7]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