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反事实思维
在心理上否定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而建构一种新可能性假设的思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反事实思维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往往会为已经发生的事情提出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和假设。[1]这些想法包括 "如果....."和 "如果我当时......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人们在想到事情可能有不同的结果时脑海中就会浮现这些想法。反事实思维想到的结果在现实中永远不可能发生,因为这个想法和想到的结果只与过去发生的事情有关[1]。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维斯基(Amos Tversky)于1982年开创了反事实思维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相对于普通的事情,人们在遇到特殊事件发生后往往更容易设想 "如果....就不会....."[2]。
向上反事实思维与向下反事实思维
向上反事实思维聚焦于如何使情况变得更好。很多时候,人们都会想到他们本可以做得不一样。例如有人想到“如果我三天前开始学习,而不是昨天晚上,那样的话我可以考得更好。”由于人们经常想到他们本可以做得不同,人们在向上反事实思维中会经常感到后悔。
向下反事实思维关注的是庆幸情况没有变得更糟。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会对结果感到满意,因为他们意识到情况本可能变得更糟糕。例如有人想到“我直到昨晚才开始学习,没想到我很幸运,我居然得了一个‘ c’。[3][4]”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