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反温室效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反温室效应(英语:Anti-greenhouse effect)是一个新词,用来描述使行星大气层室温冷却的两种不同效果的效应。不同于常见到的温室效应,反温室效应是唯一仅知道存在于太阳系中的一种情况。传统的温室效应发生是因为大气层对太阳辐射是透明的,但对红外线辐射却几乎是不透明。反温室效应对阳光是不透明的,但红外线可以穿透。

泰坦

Thumb
泰坦的"霾"。

泰坦中包含有机分子,在上大气层吸收90%抵达的太阳能辐射,但捕获表面红外线辐射的效率不高。然而,巨大的温室效应使泰坦的温度高于热平衡的温度[1],依据McKay 等人的说法,在泰坦的"反温室效应使表面的温度降低了9K,而温室效应使温度增加了21K。净效应是表面温度(94K),比有效温度的82K温暖了12K。(也就是,会背离在大气层中的平衡)[1]

此外,这种效应的持久性结果是气象学的反演,在泰坦的斜温层,大气的对流层顶之上的温度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2]。这种类型的反温室效应只已知发生在泰坦上,但是它被认为类似于核子冬天的降温效果[3][4]

冥王星

另一个不同的机制存在于冥王星,但这不是真正的反温室效应。阳光照射在冥王星表面冰冻的造成升华,这导致冥王星的表面温度比卫星卡戎大约要低10℃(20℉)[5]。升华造成的冷却类似于太阳辐射直接使地球上的冰蒸发,相反于的形成;然而当这发生于地球时不是反温室效应。这种效应是使用在夏威夷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发现的。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