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变装表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变装表演
Remove ads

变装表演(英语:Drag)是一种通常以娱乐为目的去夸张展现阴柔气质阳刚气质或其他性别表达的表演艺术。变装通常涉及异装(cross-dressing),即穿着与自身性别传统定义不同的服饰。变装皇后(Drag Queen)通常指男性表现女性形象,而变装国王(Drag King)则通常指女性表现男性形象。变装表演常融入喜剧元素、社会讽刺,甚至政治评论,以幽默和夸张的方式探讨性别与社会议题[1][2][3]。在英语中该词既可作为名词使用,如“in drag”(进行变装),也可作为形容词使用,如“drag show”(变装表演)。[4]

Thumb
2005年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办的高跟鞋变装皇后竞赛参赛者

词源

“drag”一词的起源尚不确定;它可追溯至英格兰的伊丽莎白时代,该词被用来描述男性演员在剧院中饰演女性角色,当时的剧场中异装是常见的。[5] 已知首次使用“drag”来指涉男性演员穿着女性服装是在1870年。[6] 一种解释认为它来自19世纪的剧场俚语,源于长裙拖曳在地面的感觉。另一种可能的来源是意第绪语trogn,意为“穿着”,其根源来自德语tragen[7] 它也可能源自“grand rag”一词,该词历史上曾被用来指称化装舞会[8]

民俗习俗

男扮女角已经在某些英国与爱尔兰传统习俗中出现了数百年。例如,一些地区版本中传统由男性演出“mummers' play”角色包括“Besom Bet(ty)”;“Bessy”或“Betsy”的多种变体;“Bucksome Nell”;“Mrs Clagdarse”;“Dame Dolly”;“Dame Dorothy”;“Mrs Finney”;“Mrs Frail”等。[9]

在英格兰东部围绕象征农业年开始的“Plough Monday”演出的版本称为“Plough Play”[10](亦称Wooing Play或Bridal Play)[11],通常涉及两个女性角色:年轻的“Lady Bright and Gay”和“Old Dame Jane”,以及一个关于私生子的争议。[12] 在没有戏剧演出的地方,“Bessy”这个角色也会跟随“Plough Jags”(亦称 Plough Jacks、Plough Stots、Plough Bullocks等):“她”是一名穿着女性服装的男性,负责携带收款箱[10],收取金钱及捐赠。

英格兰民族舞“Abbots Bromley Horn Dance”的“Maid Marian”亦由男性扮演。而在旧文献中提到的参与“May Games”和其他节庆与莫里斯舞舞者同台的“Maid Marians”很可能也是男性。英格兰中部本地习俗“Castleton Garland Day”中“Castleton Garland King”的“伴侣”传统上是男性(直到1956年由女性接替此角色),最初亦只简单称为“The Woman”。[10]

在中国,反串具有悠久的传统,通常指戏曲舞台上的性别颠倒表演。这种表演形式强调艺术修养,需要演员在声音、身体、动作与心理层面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角色转换的效果。京剧中的男旦(男性演员扮演女性角色),以及越剧中的女小生(女性演员扮演年轻男性角色),都是典型的反串形式。[13]

Remove ads

舞会文化

Thumb
2016年于美国国家非洲艺术博物馆举办舞会的参赛者

舞会文化(英语:Ballroom culture,亦有“Ball culture”等名称)是一种源于1920年代纽约的地下LGBT文化[14] 在这种文化中,人们会在被称为“舞会”(ball)的活动中“走秀”(walk,即竞赛),争夺奖杯、奖品与荣耀。舞会参与者主要是年轻的非裔拉丁裔美国人LGBTQ群体成员。[15] 参加者会跳舞、 Vogue、走秀、摆姿势,并在众多变装及表演竞赛类别中互相支持。这些类别同时模仿并讽刺社会中的各种性别、社会阶层与典型角色,也为参与者提供暂时逃离现实的空间。舞会文化不仅限于华丽的正式活动,作为LGBT与少数族裔社群长久以来的传统,许多参与者还属于被称为“家族”(Houses)的群体。另外,他们的“选择家庭”(chosen families)往往由朋友组成,彼此共同生活,建立关系与社群,以取代因出柜而疏离的原生家庭。[16][17]

舞会文化在1990年首次受到主流关注,其voguing舞蹈风格因麦当娜的歌曲《Vogue》以及珍妮·李文斯顿(Jennie Livingston)的纪录片《巴黎在燃烧》(Paris is Burning)而进入大众视野。Voguing是一种诞生于1980年代并源自1960年代纽约哈林区的舞会文化且高度风格化的 “House dance”。[18] 2018年,以1980年代哈林的舞会文化为背景的美国电视剧《艳放80》获得多项奖项提名。[19]

变装皇后与变装国王

Thumb
1977年洛杉矶《Wild Side Story》中的两位变装皇后(左)与一位女性,以及一位变装国王(最右)

变装皇后(drag queen,最早见于1941年)通常指一名男性装扮成女性,这种装扮可能是表演的一部分,也可能出于个人满足。“变装皇后”一词用来区分这类男性与异装癖跨性别女性或其他跨性别人士。从事“变装表演”的演员常以喜剧形式登台,并配合夸张的妆容、假发,以及义乳等假体作为表演服装的一部分。

女性装扮成男性并表演为“超男性化”角色时,有时被称为变装国王(drag king);然而,“drag king”一词有更广泛的意涵。目前最常用来指涉一种娱乐表演(如唱歌或对嘴表演),其中舞台上刻意阳刚的形象,不必然与表演者的性别认同或性倾向有直接关联,就像出生时被指定为男性、在舞台上表演女性变装的演员,现实生活中未必认同自己是女性或同性恋。

另一方面,伪皇后(faux queen,又称生理皇后,bio queen)通常是指顺性别女性在与变装皇后中相同的情境中进行表演,并呈现夸张的发型与妆容。例如,女演员与歌手女神卡卡在2018年电影《一个巨星的诞生》中的首次演出[20][21] ,以及创作歌手查普·萝恩受变装皇后影响的美学风格. [22]

建构一个变装形象也可被视为“抗拒污名”,由于社会污名往往利用人的羞耻心,[23][24] 参与变装的人能够“展现自豪”(embody pride)并对抗社会的羞辱与偏见[25] 而变装皇后常同时面临社会与经济上的边缘化。[26] 然而,变装实践同样能提供抗拒污名的方式,透过在支持社群中的表演,带来管理被污名化的新途径。文卡特拉曼(Venkatraman)等人[25] 的受访者也指出,透过变装培养对自我与身份的自豪能够渗透到表演者生活的其他层面;而伯科维茨(Berkowitz)与贝尔格雷夫(Belgrave)[26] 则强调变装所带来的赋权效应。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