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古口目
昆虫纲的一目昆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古口目(学名:Archaeognatha)是昆虫纲无翅亚纲下的一个目,通称石蛃。古口目是现存最原始的昆虫类群,出现于泥盆纪中期,与蛛形纲起源时间相近。古生代和较近期的年代都有出土古口目的化石,其中部分物种的形态特征和一些现生的物种极为接近,这些化石包含包埋的虫体化石、虫体印痕化石,和足迹化石[3]。古口目过去又称“微首目(Microcoryphia)”。
二十世纪晚期时学者将缨尾目分为古口目与衣鱼目,这两个目都拥有类似尾巴的构造,此构造由两侧的尾毛及中间的肛上板组合而成,古口目的肛上板明显长于两侧尾毛,而衣鱼目则与两侧尾毛长度相仿[4]。古口目为单髁类,也就是所有其他非古口目昆虫(统称双髁类)的姊妹群[5]。
古口目全球广布,共分为两个科,约500个物种[6]。
Remove ads
描述
古口目身形修长,胸节呈拱形,体型较小。腹部末端具有尾状结构,由两侧尾毛与中央肛上板组成。触角具弹性。复眼硕大,具有三颗单眼,着生于头部顶端。口器可部分内缩,具有简易的咀嚼式大颚和较长的小颚须[1]:341–343。
古口目与衣鱼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古口目的头部相对较小,且身体两侧扁平,衣鱼体型为上下扁平。古口目可以利用尾状构造跳跃,高度可达30公分。古口目还有一特点是后足基节(有些物种中足基节也有)和第二至第九腹节腹板生有带关节的附器(styli),有些学者认为这是附肢的遗迹。
其他独特特征为古口目的腹节腹板由三片骨片组成,且古口目会在蜕皮前将自己固定在物体表面上。如同衣鱼目,古口目也有易脱落的鳞片,借此躲避猎食者,也可避免外骨骼磨损。古口目的外骨骼较薄,容易脱水,偏好栖息于潮湿阴凉的环境,如树皮下或石头下。



Remove ads
语源学
古口目(Archaeognatha )由希腊文而来,ἀρχαῖος, (archaios) 意思为“古老的”,而γνάθος(gnathos) 意思为“颚”,该组合词意指古口目的大颚关节连接处只有单个,而其他的现生昆虫则有两个。
微首目(Microcoryphia)[4]亦来自于希腊文,μικρός(mikros) 意思为“小的”,κορυφή(koryphē) 意思为“头”[7]。
分类
生态学
各种栖地中都有石蛃。大部分物种栖息于潮湿的土壤中,但也有栖息于灌木丛林,甚至是沙漠中的物种。大部分取食藻类,有些也会取食地衣、青苔,或其他腐败的有机质。
求偶时,雄虫会分泌精包,并将精包黏着在物体表面,接着跳起求偶舞蹈,在这之后,雌虫会捡起精包并放入产卵管中。雌虫一次大概能生下30粒卵。幼虫形态与成虫相似,约两年能达到性成熟。
与大多昆虫相异的是,石蛃成虫会继续脱皮,而且每次脱皮后都会再次交配。石蛃的寿命约为四年,比大多的昆虫都长寿[1]。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