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古鸭龙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鴨龍屬
Remove ads

古鸭龙属属名Huehuecanauhtlus,意为“古老的鸭”),是鸟脚亚目鸭嘴龙超科恐龙的一,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目前只有唯一种,模式种提奎丘古鸭龙H. tiquichensis[1]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模式种 ...
Remove ads

发现与命名

古鸭龙目前已发现两个标本,都发现于墨西哥中南部的米却肯州提奎丘,来自于未命名的地层,地质年代约8580万到8350万年前,相当于白垩纪晚期的桑托阶[1]。在北美洲桑托阶地层发现的古鸭龙,显示鸭嘴龙类从亚洲迁徙到北美洲的时间不晚于阿尔比阶,或是两个大陆互相连接时,鸭嘴龙类的祖先曾在两个大陆间迁徙。

正模标本(编号IGM 6253)是一个破碎的头颅骨与身体骨骼,包含:部分左上颌骨齿骨碎片、四节颈椎、九节背椎、四个背椎的神经棘、一个背椎的横突、五个右侧肋骨、七个左侧肋骨、七个荐椎的神经棘与横突、三节尾椎、两个尾椎的神经棘、一个尾椎的横突、八个破碎的骨化肌腱、部分左与右侧肠骨、部分左与右侧耻骨副模标本(编号IGM 6254)的体型较小,只包含:破碎的左齿骨、两颗牙齿、以及一个颈椎的前关节突[1]

在2012年,Angel Alejandro Ramírez-Velasco等墨西哥籍古生物学家,将这两个标本进行正式叙述、命名,模式种提奎丘古鸭龙H. tiquichensis)。在当地纳瓦特尔语(某种阿兹提克的方言)里,属名的huehuetl意为“古老的”,canauhtli意为“”,意指它们是种古老的鸭嘴龙超科恐龙;种名是以化石发现处的提奎丘为名,在化石挖掘期间,当地居民曾协助、招待工作团队的生活[1]

Remove ads

体征

研究人员在命名古鸭龙时,列出它们的鉴定特征。口鼻部的第三颗牙齿、上颌骨齿骨的第三颗牙齿位于相同咬合平面上。它们具有七节荐椎。已发现的后段背椎、荐椎具有长神经棘,神经棘的长度约是所属椎体的3.5到4倍。如同破碎龙,上髋臼突的长度,是肠骨板的75%;上髋臼突的顶端,接触坐骨结节的后腹侧。不同于其他鸭嘴龙超科肠骨的前髋臼突偏斜程度大,与肠骨、坐骨之间的夹角小于130°。肠骨板的背侧有个相当深的凹处(可容纳上髋臼突),这点不同于其他基础鸭嘴龙超科恐龙[1]

分类

研究人员在命名古鸭龙时,也提出种系发生学分析,范围涵盖许多鸭嘴龙超科,但不包含破碎龙黑亚瓦提龙列弗尼斯氏龙南阳龙双庙龙沼泽龙。他们发现古鸭龙比原巴克龙还要衍化,但比鸭嘴龙科还要原始。以下演化树来自于古鸭龙的命名研究,只显示基础型鸭嘴龙超科的部分[1]

鸭嘴龙超科 

兰州龙

福井龙

鸭颌龙

马鬃龙

原巴克龙

原赖氏龙

始鸭嘴龙

谭氏龙

巴克龙

泥隐龙

计氏龙

古鸭龙

金塔龙

特提斯鸭嘴龙

鸭嘴龙科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