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北市公共汽车乘车专用币
1976年至1988年間,台北市公車使用的代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北市公共汽车乘车专用币,起初是1969年由台北市政府规划以杜绝公交车吃票弊端,1976年先专用于票价较高的公营中型冷气公交车,1980年扩大到联营的大型冷气公交车(自强公交车)。随着以新台币投币与冷气公交车逐渐普及,该种代币便于1988年停止使用。
使用历史
1969年7月2日,大有巴士线路开通,台北市公交车正式开放民营[1]。当时台北市的各民营与公营公交车车票分为普通票、军警票、儿童票、学生定期票、记者票、公教定期票、乙种公教定期票,加上又有市区与郊区票价,便有多种纸质车票[2]。
台北市公交车处售票亭不代售民营车票,没预买到民营车票的乘客常须在车上购票,且普遍发生漏票情形[3]。少数车掌会利用乘客拥挤时,假装撕票以偷藏车票来回卖给售票亭[4]。台北市警察局城中分局还查获台北市政府印刷所伪造车票[5]。种种纸车票的弊端,社论呼吁要改用金属币作为硬票,以利机器管理[4]。
1969年11月6日,台北市政府建设局召集公民营公交车负责人举行协调会,要求各公交车公司废除普通票及孩童票,统一用金属代币[6]。专家估计使用代币后,各台北市公交车单位营收,平均每月最少可增加百分之卅以上[7]。公交车代币原预定铸造全票七百万枚、半票二百万枚,铸造费用成本约六百零五万元[8]。12月24日,市长高玉树准由台北市银行筹办[7]。
Remove ads
原先1970年1月9日,台北市公交车处以及各民营公交车负责人一致赞成采用代币[9]。不到半年,6月8日,大南汽车总经理严道表示,本司、光华、欣欣都持反对[8]。1971年6月15日,台北市长高玉树答复议员郑娟娥,说民营业者反对是不愿担代币铸造费用,且向市银结赈营运收入要公开[10]。大南汽车等公交车业者认为不如以货币投现,只要在市中心区设置几个零币兑换处即可应付[8]。但当时用的壹圆新台币硬币相较于当时各国流通的面值小额的硬币,重量较重、体积较大[11]。如大南客运、光华客运的北投线及关渡线票价为四到五元,投币较不方便[12]。
1971年11月10日,台北市政府建设局终于与公交车业者达成共用代币的协议,铸造费用向台北市银行贷款[13]。原先建设局希望能采用镍合金,认为质轻坚硬,希望中央银行能核准[14]。但不久发生一元镍币短缺,中央造币厂以无法承作拒绝[15]。
台湾经济起飞期间,工商业迈向自动化,公交车人工剪票被认为不经济[16]。1976年,台北市公交车驾驶员月薪七千元,低于货车驾驶员的待遇,便有节省车掌月薪四千元补贴司机的提议[17]。该年,市营公交车售票亭每年佣金达新台币一千五百万元,也有以代币取代纸质票的建议[18]。为取代车掌,1976年中型冷气公交车率先改用透明玻璃侧面的投币箱,让司机确认代币后,按下开关使代币落入下层储票槽[18]。
建设局为避免冷气公交车影响普通公交车服务,除限制冷气公交车数量、不能有学生等优待票,一段票要比普通公交车全票贵一元[19]。1976年2月28日,台北市公交车处宣布,中型冷气公交车专用代币正由中央造币厂筹制中[20]。由工程师刘国声支援制作一千万枚[21],于6月10日先行交出一百万枚[22]。6月28日,代币以每枚新台币六元开始发售[23],销售约十万枚[24]。7月1日,中型冷气公交车启用之日,短缺代币的乘客只好将零钱先由司机保管,由司机到终站换成代币[25]
此种代币为铜锌合金[23][22],不镌面额[26],币面打洞以利于区分大小相似的五角硬币[27]。也有乘客会将五角钱币穿洞作冒充[28]。当时学生流行在上下学时将代币成串绑在书包旁,以发出叮当响声[29]。
Remove ads
1976年7月29日,台北市长林洋港同意为达成公交车联营,从市库提出一亿两千万元以无息拨借参加联营的公民营公交车业者,作为购买投币箱及制作代币[30]。为实行各公司可拿票根向公交车联营管理委员会兑钱的“一分法”,就需一票通用[31]。9月2日,台北市公民营公交车联营委员会向台北市议会提出工作简报,决定统一使用代币[32]。
1977年4月8日,代币预算被北市议会搁置[33]。4月30日,台北市公交车开始联营[34]。5月2日,林洋港企图向议会说服用代币的优点[35]。6月3日,台北市公交车联营管理委员讨论用纸票、代币、现金,认为采用代币为宜,建议市政府从速采行[36]。台北市建设局邀集十家公民营公交车负责人就公交车究竟是否使用代币进行讨论,结果是希望使用,却又希保留回数票及月票,因此未获结论[37]。
北市公交车联营初期是采用依固定公式分配收入的“四分法”,所以某家公司吃票严重,会影响其他公司利益[38]。1977年6、7两月份统计,公交车联营管理中心稽查组共查获吃票案三百一十九件,亦即平均每日五件、平均每二十二位车掌即有一位犯罪,提出以代币取代纸车票的报告[39]。公交车业者估算纸车票以代币取代而不需用车掌后,每年可省一亿四千四百余万元的薪水[40]。
1980年7月18日,台北市公交车处与光华巴士达成协议,提供中型冷气公交车所用的十五万枚代币给光华巴士的大型冷气公交车(自强公交车)224线路使用,以达成一票通用[41]。之后,台北、欣欣、大南、中兴陆续跟进,冷气公交车一律使用此型代币[42]。代币向台北市公交车处兑现时,会扣缴管理费百分之五[43]。
原先代币计划扩展一亿五千万枚以供台北市二千九百辆公交车通用,但以一枚三元铸造费,需耗资四亿五千万元,遂维持原本的一千万枚、限于冷气公交车[15][44]。
Remove ads
起初1970年,台北市银行就考虑使用公交车代币,一旦车票涨价,代币可否等于涨价后票值[3]。
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1981年2月12日,行政院费率委员会通过交通部所提报的铁、公路费率调整方案,长途客运平均涨幅为百分之五点七八[45]。该日,台北市公交车处一天之内出售约十五万枚代币,比平日多六万多枚,引起公交车处长鹿笃位拒绝公布次日数据以免引起恐慌[46]。公交车处先于2月13日决定减半供应[46][47],16日再减少成只供应一万枚[47]。3月3日,台北市市政会议通过建设局调整公交车票价方案,其中冷气公交车以卅四人与每公里成本廿七元六角九八计算,票价从六元调整为八元[48]。依当时市面流通五百万枚代币计算,公交车处因此损失千万元[15]。
1984年11月23日,台北市市政会议通过冷气公交车再从八元调整至十元[49]。公交车处估计过目前代币共有六百余万枚在外面流通,若改成十元,即将损失约一千二百万元[50]。 29日,公交车处长唐雪舫宣布,为遏止囤积赚取差额,新票价实施后,代币仍作八元币值使用[51]。这是因代币属于公交车处发售的票证,与现行营运公交车预售卡式票性质不同,故可以自行调整[50]。
Remove ads
废止过程
新竹交通大学运输工程研究所教授曾国雄向中央银行建议,为发展公交车,新台币硬币尺寸要缩小,以利直接投现[52]。1981年12月8日,新版一元、五元、十元硬币发行,皆较旧版缩小[53]。由于新版一元硬币大小、厚薄、颜色与台北市冷气公交车使用的代币相同,台北市政府建设局局长汪彝中便于前一天紧急召集公交车业者,要求明年6月底以前装置重新设计的投币箱,目前先要求乘客亮票以免冒用[54]。公交车处将三百八十台冷气公交车的投币箱加装电子设备,当假币冒充代币就会发出警告声[55]。1982年7月28日,台北市公交车开放乘客可投现金至投币箱[56]。
至1988年,因乘客已普遍投现金,出现回收代币的舆论[57]。3月31日,十家台北市公交车业者一致同意,代币以投现金取代,报请市政交通局核准[43]。
1988年,学生已常通学时选搭冷气公交车[58]。8月2日,台北市议会财政审查会通过附带决议:业者应增加冷气公交车数量,可不受议会过去决议的三分之一数量限制[59]。8月18日,为因应冷气公交车代币短缺,台北市公交车处释出仅存的三百万枚[60]。10月29日,台北市政府交通局邀集公交车业者座谈,决议联营公交车将逐渐提高冷气公交车配车比例,使公交车全面空调化[61]。
1988年10月8日,公交车处长王协五宣布代币将全面回收,以投十圆硬币取代[62]。12月10日,停用冷气公交车专用代币[63][64]。废止后,有家长抱怨子女拿车钱去玩投币电玩机台,希望恢复此种代币[65]。
因民众抱怨截止期限太快,公交车处决定报请交通局同意后实施延后[64]。在1991年,代币仅收回八百万余枚[66]。至2003年11月30日,回收结束[29]。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