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北双年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北双年展(英语:Taipei Biennial)是台北市立美术馆为推介当代艺术、接轨全球视野所举办最重要的国际型大展。台北双年展作为台湾最大且最著名的当代艺术活动,其不仅标志着当代艺术在台湾的最新趋势,更投射著西方策展人的台湾当代艺术再诠释的眼光。
第一届由南条史生策划,于1998年6月13日开幕,参展艺术家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地。
第二届(2000年)起之后引入双策展人制度,每届展览均由一位台湾籍艺术家与一位外籍艺术家共同策划,参展国家亦大幅增加。
Remove ads
展览沿革
1984年,北美馆为了推广“现代美术”,开始交替举办“现代美术新展望”及“中华民国现代雕塑特展”。1992年开始两项竞赛展览合并成为“台北现代美术双年展”,并以公开征件方式评选参展艺术家。[1]
1996年,顺应国际双年展的风潮,馆长张振宇主导北双转型。“1996年双年展”改变过去公开征件的展览模式,邀请艺术圈人士挑选主题与艺术家,该年度的“策展人”有萧琼瑞、罗智成、蔡宏明、李俊贤、谢东山、路况等人,以台湾主体性为名筹办主题展,参展艺术家以国内为主。[2]
1998年,林曼丽担任馆长期间,北美馆开始策略性的将台湾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将展览扩大成国际双年展,邀请南条史生(Fumio Nanjo)担任策展人,以“欲望场域 Site of Desire”为题,聚焦亚洲城市的文化现象。林曼丽认为台湾第一次举办国际双年展,应善用在国际上已具知名度的策展人,将其人脉、资源、视野带入台湾。2000年,第二届台北双年展“无法无天 The Sky is the Limit”推动一名国外策展人搭配一名台湾策展人的双策展制度,由东京宫创办人Jérôme Sans及徐文瑞担任策展人,参展艺术家扩及全球。
双策展制度,最初是为了在展览合作中,培育台湾能够独立策划国际展览的策展人才,并在国际双年展中融入在地脉络。2004年,由于外籍策展人范黛琳删改台湾策展人郑慧华的策展论述,郑慧华与部分台籍参展艺术家如林宏璋、陈界仁等发起连署,要求检讨台北双年展制度及台湾当代艺术边缘化等问题。这项制度一直沿用到2018年。2020年的台北双年展则不见台湾策展人的身影,由法国社会学家Bruno Latour提出概念、Martin Guinard来台执行。[3]
Remove ads
历届展览
Remove ads
外部链接
相关连结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