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戴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戴菊
Remove ads

台湾戴菊学名Regulus goodfellowi),又名火冠戴菊鳥台湾话杉仔鸟(sam-á-tsiáu),为戴菊科戴菊属鸟类,是台湾的特有种。分布于台湾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2]

事实速览 台湾戴菊, 保护状况 ...
Remove ads

描述

台湾戴菊是一种小型雀形目鸣禽,外观与类似。它的体长仅为9 cm(3.5英寸),体重约7克,[3] 是台湾所有特有鸟种中体型最小的,也是其科中全球体型最小且最鲜艳的成员。

它的头顶呈现黄色和橙色,带有黑色的冠状条纹。白色羽毛环绕着黑色的眼斑,使其看起来像有两只黑眼。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顶的橙黄色冠羽,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4] 雌鸟的冠状条纹纯黄色,而雄鸟则在中间有橙色条纹。当雄鸟兴奋时,会竖起冠羽。眉纹非常宽,眼前区及前额为白色。喉下有一条狭窄且短的黑色须状条纹,下巴为白色,喉部、耳羽和颈侧为灰色。背部呈绿色,臀部和两侧为黄色,腹部中央为淡黄褐色。翅膀上有宽阔的白色覆羽尖端,形成翼斑。脚爪为粉红色。它们的叫声是高音的see-see-see,而其鸣声由一系列高音组成。[5]

分类

Thumb
Thumb

戴菊是一个小型的鸟类群体,有时被归入旧世界莺类,但经常被赋予科的地位,[6] 尤其是最近的研究显示,尽管外观上有相似之处,戴菊在分类学上与莺类相差甚远。[7][8] 戴菊科(Regulidae)及属名Regulus来自拉丁语regulus,是rex(“国王”)的缩小形式,[9] 这名称指的是成鸟戴菊特有的橙色或黄色冠羽。台湾戴菊于1906年由苏格兰鸟类学家威廉·罗伯特·奥格尔维-格兰特根据英国探险家和鸟类学家华特·古德费洛的记录正式描述,二名法中的种名就是为纪念华特·古德费洛而命名的。[10]

台湾戴菊有时被视为普通火冠戴菊的亚种,但其领地鸣声与喜马拉雅地区的戴菊亚种相似,且基因数据显示它与戴菊关系密切,与普通火冠戴菊的亲缘关系较远。[11] 台湾戴菊的谱系大约在300万至310万年前与戴菊分化。[12]

分布与栖地

台湾戴菊通常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针叶林中的常绿树,但它们最常见于海拔2,500米以上,分布高度可达3,700米。它们栖息的山脉包括阿里山大禹岭合欢山玉山以及鞍马山等高海拔地区。它们偏好在针叶树中觅食,通常在森林树冠层活动,有时也会进入较低的植被区域。

根据1993年至2004年间鸟类调查的数据,对台湾17种特有鸟类分布的分析将台湾戴菊归类为不常见的物种(与台湾蓝鹊台湾丛树莺台湾黄山雀纹翼画眉并列)。研究发现,台湾戴菊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和中海拔的针叶林以及高海拔的阔叶林混合林中,海拔范围大约在2000到3600米之间。它们的观察点平均海拔约为2550米,是所有台湾特有鸟类中最高的。台湾戴菊的栖地具有所有17种特有鸟类中最冷的平均气温和最低的温暖指数,并且年降雨量在五种不常见物种中最高,尽管其分布与其他物种在植被和人类干扰方面类似。[13]

行为

台湾戴菊是活跃且不安分的鸟类,经常在树冠层跳跃和拍动翅膀飞来飞去。这些活泼的鸣禽主要是独居的,但有时会与煤山雀茶腹䴓一起,成为小型、松散的同类群体活动。它们的飞行力量较弱且伴随着嗡嗡声。其繁殖生物学仍知之甚少。

觅食

台湾戴菊主要是食虫动物。人们可看到它们在针叶林的树枝和叶鞘上觅食昆虫及其幼虫,它们会在叶片和茎干之间盘旋并取食。偶尔也会食用杂草和浆果。一项在太鲁阁国家公园针叶林中进行的高山鸟类觅食生态研究发现,与茶腹䴓煤山雀青背山雀红头山雀相比,台湾戴菊是最不专一的觅食者,几乎利用了整棵树的树冠,而不像其他物种那样只专注于某些部分。它们在非繁殖季节会与其他物种一起组成混合种觅食群[14]

声音

台湾戴菊的叫声细长、尖锐且高亢,发出zi zi yi的声音。虽然在近距离时声音嘈杂,但其声音柔和,传播距离并不远。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