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紫啸鸫
雀形目鶲科嘯鶇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湾紫啸鸫[注 1](学名:Myophonus insularis),又称琉璃鸟、乌矶(台湾话:Oo-ki)、紫嘯鶇[注 2],是雀形目鹟科啸鸫属下的一种鸟类。[2]它们栖息于中低海拔的森林中及溪涧旁,是仅分布于台湾的特有种之一。[2][3][4]为肉食性,主要以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为食。[3]
全身以蓝黑色系为主,胸腹上有蓝色的鳞片状斑点,是其最明显的特征。[5][6]通常会在凌晨及傍晚鸣叫,其声音就像是脚踏车的刹车声一般刺耳,有的时候会有点像中文的“什么意思”,并具强烈领域性。[3][5][7]但到了3—9月的繁殖季时,其声音会转为柔和的雌雄对唱形式。[3]繁殖时,采一夫一妻制,每窝产卵2—4枚,孵化期为12—14天,并在孵化21天后离巢。[3][5][6]虽然其数量可能受栖地破碎化的影响有所下降,但仍下降速度不足以归入易危物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划为无危物种。[1][8]
Remove ads
物种命名与分类
台湾紫啸鸫首次被描述是在1862年的伦敦动物学会期刊中由约翰·古尔德所描述的16种在台湾发现的新物种之一,这些标本由郇和所提供,并明确指出这种物种跟在中国大陆分布的紫啸鸫有所不同。[9]郇和称之为“Formosan Cavern-bird”,因为它们栖息于内陆树木密布的深邃峡谷中,并描述其相当容易受惊吓,会一边发出叫声、一边在岩石上跑走然后飞走。[10]模式标本采集于台湾北部,存于英国伦敦自然史博物馆。[3]
属名Myophonus是古希腊语合成词,由muîa(μυῖα,表“苍蝇”之意)及phoneús(φονεύς,表“杀手”或“谋杀者”之意)。[11]:264种小名insularis则源自拉丁语,表“岛屿的”之意,指其栖息于岛屿上。[11]:205[3]
Remove ads
形态描述
其体长约28—30厘米,体重平均117.0克;鸟喙宽平均6.4毫米、深平均9.0毫米;翼长平均156毫米;跗跖平均长51.7毫米;尾长平均116.6毫米。[5][12]其体型较大但相对修长。[4]
额头呈暗淡的蓝色金属光泽;眼睛呈红色到深红棕色之间;短而厚实的鸟喙为黑色,上喙基部至眼睛之间有鹅绒状黑色细毛。[3][5][6]全身主要呈深蓝或深紫蓝色,大多的羽毛都带有深蓝色的光泽,翼的边缘呈皇室蓝色,初级飞羽的外缘和次级飞羽的外缘呈深蓝色,并在次级飞羽上偶尔可见一小块明亮的金属蓝色区域。[5][6]腰腹的羽毛基部为白色,黑色的尾部和腹部的鳞状斑点呈淡蓝色,腿及脚趾相对较长而为黑色。[4][5][6]雌雄外貌相似。[5]其带光泽的羽色主要来自其羽毛上特殊的沟槽折射,是结构色的一种。[7]
幼鸟呈暗黑色,翼外侧带有淡蓝色调,次级飞羽上有更明显的淡蓝色;嘴角和下喙基部呈黄色。[6][13]第一年的亚成鸟会更接近成鸟,但头部呈暗黑色,身体和翅膀呈蓝黑色。[6]
与印度啸鸫相当类似,但台湾紫啸鸫颜色较黯淡,且体型稍大于印度啸鸫。[5][6]两者之间的分布区域差距相当远(印度啸鸫主要分布在印度),并因此被从其亚种的地位被独立出来。[2][3]
Remove ads
分布与栖息地

台湾紫啸鸫仅分布于台湾,是台湾的特有种。[2][4]主要生活在中、低海拔,附近带有水源的茂密阔叶常绿林地和竹林的低层生活。[3][5]它们也会在潮湿、黑暗的林间小溪和湍急流域、洞穴及裂隙中活动。[6]
主要分布在海拔400—2100米之间,但偶尔也会出现在较高的地方;有时在北部地区也会在接近海平片的低海拔区域出现。[5]并也能接受在人类建物附近活动,它们自2015年来被在城市观察到的次数正逐渐增加,甚至在此筑巢,例如大楼窗台底下的空间。[4][14][15]
习性
台湾紫啸鸫通常除了繁殖季之外以独自活动为主。[6]它们最活跃的时间是在黄昏、黎明或者阴天时,习惯在森林溪流和河床上停留,并在岩石间跳跃及奔跑。[3][6]但并不会在裸露的溪流中停留。[3]停栖时,常停驻在悬崖或大石块上,不时会蹲下、头上下摆动,抬起及慢慢展开尾巴呈扇形。[3][6][16]它们生性机警,飞行速度快而直接,通常低飞且贴近地面。[6]遇到惊扰时就会迅速飞离。[16]其许多习性和行动非常类似于紫啸鸫和印度啸鸫。[6]
它们具有阶级地位及领域的意识,地位越高的会越倾向攻击闯入领地的其他物种,而地位相近的台湾紫啸鸫则容易彼此打斗,其地位通常与体重呈正相关。[3]雄鸟终年在其领域内活动,而雌鸟活动范围则较不固定。[17]它们并不迁徙,是留鸟。[3]
它们是肉食性。[12]主要食用淡水虾、无脊椎动物和其幼虫,如蚯蚓、直翅目昆虫、螳螂、蛙类和蜥蜴等爬虫类。[5][6][7]其中昆虫占据了80%的饮食,而石龙子、蛙类、小鱼、蚯蚓则约占20%。[3]进驻城市的的个体被发现会食用家燕的鸟蛋,并对其造成威胁。[15]
主要在潮湿地区的地面觅食,也会在水流中的岩石上寻找食物。[5]通常会在凌晨的鸣叫后越溪至另一端觅食,每只个体都会有自己的渡口往返。[3]

繁殖季在3月底—9月初之间,并集中在5月底和6月之间。[3][6]为一夫一妻制,每年可产两窝。[3]在繁殖期间领域性仍强,若踏入领地范围内可听到雄鸟的警告性叫声。[18]
筑巢时会使用苔藓、枯枝、草茎、树叶和根,内部会铺有更细致的材料,筑于在岩石间的洞穴中或高达12米以上的树上,巢呈皿状,且习惯旧巢再利用。[3][5][17]并也可在河岸土壁的洞内、石缝中和水泥桥的桥梁处筑巢,其共通点为避雨佳、挡风好、亮度低、天敌不易攀登的干燥处,并离水面有一定距离避免被淹没。[3]
每窝产卵2—4枚(平均3.3枚),卵的颜色呈黄粉色至淡粉褐色,带有不规则的红褐色和灰紫色斑纹。[5]卵的平均大小为宽25.0毫米、长38.5毫米,重量平均为10.8克。[3]孵化期为12—14天,期间雄鸟不参与孵化,但会带食物给雌鸟食用,孵化后由双亲共同喂养。[5][6]雏鸟为晚熟性,破壳时几乎全身裸露且闭眼,它们会利用听力察觉亲鸟是否回巢并张口讨食,而双亲则利用声音及雏鸟亮黄色的鸟喙位置来判断在何处,幼鸟会在孵化后21天离巢,但仍需亲鸟照顾一阵子。[3]
Remove ads
多在凌晨时分发出叫声。[4]在每天黎明前10—20分钟时可在溪谷中听见其此起彼落的声音,并持续15—30分钟,并在日落前30分钟时也可听见其声音。[3]鸣叫所持续的时间会在严冬中缩短到剩1—2分钟。[3]
其歌声节奏缓慢,并带有上下起伏哨音和悦耳的旋律短句,偶尔夹杂几个刺耳音调。[5]有时会被形容成脚踏车的刹车声,这种声音能够穿越吵杂的溪流水声。[7]例如“tooo-tu-toot-duu”、“wooot-oot-duu”、“zhreeeeeh”、“tssseeoo”或“sui yi”。[6][4]在繁殖季节中,这种鸣唱会转为柔和缓慢而多音节的对唱形式,独唱时则声音宏亮、婉转而富变化,有的时候会有点像中文的“什么意思”[19]。[3]
天敌与威胁

台湾紫啸鸫的天敌为猫或蛇类。[3]其分布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且其栖息地正遭受严重碎片化的问题,并也有河川被超限利用与污染的问题存在。[3][8]其巢穴受极端高温、过度降雨或干旱与人类巡巢等行为也容易造成其鸟巢存活率下降。[20]
物种数量与保护状况
其数量相对较普遍且分布广泛,2009年的一份研究估计约有10000—100000对的繁殖个体。[8][13]虽然受栖地破坏的影响,其数量趋势被认为是正在下降的,但其下降速度目前并不符合易危的标准,故《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划为无危物种。[1][8]台湾紫啸鸫在台湾保育物种名单中原先是保育种之一,但自2009年起被剔除自名单外,故现并非保育种之一。[21][22][23]
与人类的关系
桃园机场捷运的吉祥物“鸫鸫”的原型即为台湾紫啸鸫,因为它们会在桃园林口(对应林口站)及芦竹(对应山鼻站)之间的丘陵地区出没。[24]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