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叶鼻蝠

東亞葉鼻蝠的亞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葉鼻蝠
Remove ads

台湾叶鼻蝠学名: Hipposideros armiger terasensis[2],俗称大夜婆[3]。是东亚叶鼻蝠(学名: Hipposideros armiger,又名大蹄蝠)的亚种之一[4],亦为台湾特有种,是台湾最大的食虫蝠,使用定频回声定位捕食,有特殊的鼻叶(nose-leaf)构造。国际红皮书IUCN状态为无危[5],并于2017年被列入台湾陆域哺乳类红皮书名录[6]

事实速览 台湾叶鼻蝠, 保护状况 ...

台湾叶鼻蝠最早于1924年由岸田久吉日语岸田久吉发现命名[7],然而吉行瑞子日语吉行瑞子[8]在1991年比较型态特征后,认为是独立的物种而给予学名H. terasensis。现学术界多承认其为大蹄蝠台湾亚种[2]

Remove ads

特征

体型体色

体长9-10.5公分,尾长5.5-6公分,前臂长8.6-10.3公分,体重45-70公克[9]。为分布台湾之翼手目中体型最大的食虫蝠,仅次于台湾狐蝠。成年蝠毛色呈现错综的黄棕色或棕色,幼年蝠通体黑色。

面部细节

蹄蝠科的蝙蝠拥有特化的鼻子,可用于接收从头部或鼻部发射的超声波。台湾叶鼻蝠鼻部特化呈叶状,分成上、中、下鼻叶(noseleaf),上鼻叶呈横列之三结状突起以及前额囊,雄蝠较较雌蝠明显,而下鼻叶两侧则各有三个侧鼻叶(lateral leaflet)。

台湾叶鼻蝠耳壳宽大,末端尖,具有迎珠,代表其外耳屏与耳朵相连。

齿式:门齿1/2,犬齿1/1,前臼齿2/2,臼齿3/3;全部的牙齿数有30颗。[10]

生物检索表

2020年Journal of The Threatened Taxa[11](JoTT)记载的台湾翼手目检索表[12](Illustrated field keys to the bats (Mammalia: Chiroptera) of Taiwan)中,明确列举了辨识台湾38种蝙蝠的特征,其中台湾叶鼻蝠的特征如下:

  1. 脸部不似狐;具迎珠且发达
  2. 前臂长87–100 mm
  3. 耳壳顶端锥状,面积为眼球截面的三倍
  4. 尾部明显,末端不突出股间膜,或仅末端一节突出股间膜
  5. 鼻部结构复杂,具叶片状和(或)突起构造
  6. 上鼻叶大致呈横条状,中鼻叶不具明显突起,下鼻叶两侧各有3–4片侧鼻叶

分类

亚种

台湾叶鼻蝠最早出现在日治时代《Zoological Magazine Tokyo》第36刊[7]中,由日本生物学家岸田久吉(Kishida Kyukichi)发现并命名。Kishida将其最初命名为H. armiger,大蹄蝠的台湾亚种。[13]

独立种

日本哺乳动物学家吉行瑞子(Mizuko Yoshiyuki)于1991年检视来自台东县与屏东县的台湾叶鼻蝠标本,并与泰国的大蹄蝠(学名: H. armiger)族群以及八重山群岛的丑蹄蝠(学名: H. turpis)族群,将三者归属于H. armiger类群,且三者互不相同,即将台湾叶鼻蝠视为与大蹄蝠不同的物种,而非Kishida将其视为H. armiger的一亚种。

型态分析

吉行瑞子[8]比较诸多形态特征如外耳壳、迎珠(antitragal lobe)、鼻叶等辨识蝙蝠的性状,分析以上三个物种之间的关系。认为在H. armiger类群中,台湾叶鼻蝠的演化阶段较丑蹄蝠高,低于大蹄蝠,却又与二者有型态差异,可能为独立演化支,因而将其归类为独立种。

分类现况

根据美国哺乳动物学会(ASM)2024年资料[4]台湾叶鼻蝠为东亚叶鼻蝠之台湾亚种

分布

遍布台湾全岛[4]海拔1,600米以下[14][15][16][17],栖息在自然生成的洞穴或废弃的人造设施(隧道、城门、防空洞等)。因其有度冬的行为,会在冬季迁至其他洞穴,观察时会与原生活洞穴有特征差异,如昆虫残翅、残躯。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