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史籀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史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1年4月7日) |
用字较小篆不同,如“奸”作“姦”又如“乃……”作“迺……”又如“草”作“茻”又如“好”作“𡥃”等等。
历史
《史籀篇》的成书年代可能介于公元前700至200年间,原本包含15篇,到汉光武帝(25–56)时佚6篇,余9篇至西晋也已亡佚。[1]:111
标题
直到最近,人们都还认为《史籀篇》的标题指一名叫史籀的人,据传为周宣王(827–782 BC)太史。《汉书·艺文志》(78 CE)和《说文解字》(121 CE)都称周宣王的太史编篡了《史籀篇》。[2]:154–155
晚清文献学家王国维(1877–1927)依金石学证据否定此说,《史籀篇》文字的结构和风格并不与西周金文相符。[3]:72–77他还认为“籀”是姓,意为“读”,篇名摘自第一句“太史籀书”。[3]:74[4]:17[5]:1677, 1259
语言学家唐兰(1901–1979)设想,文献中仅在《史籀篇》中出现的史籀,实际上是《汉书·古今人表》中的史留。[3]:74在沙加尔-白一平体系的上古汉语拟音中,“刘”“籀”分别为*ru和*lrus。上海博物馆藏三足鼎铭文提到了史籀。[4]:17–19
现代学者相信,“籀”并不指人,而是指“阅读、吟诵”。辞书学家刘叶秋认为“史”可能是先秦时候给能记下9千个字的学生的称号。[1]:111
Remove ads
籀文
《史籀篇》中出现的文字被称为“籀文”,《说文解字》共记录了223个字。[3]:72总体而言,籀文形体对称而平衡,笔划普遍比后世篆书更复杂。[3]:74后世直笔笔画多以圆圈和螺旋代替。
参考
来源
参照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