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克里斯特鳄(学名:Gilchristosuchus)是种已灭绝新鳄类,化石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的米尔克河组上层,年代为白垩纪晚期(桑托阶最后一期,或是坎潘阶最早一期)。吉尔克里斯特鳄是在1993年由吴肖春、Donald R. Brinkman命名,模式种是G. palatinus。属名是以正模标本发现处的牧场主人为名;种名则是意指其独特的腭骨为名。[1]
事实速览 吉尔克里斯特鳄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晚期, 科学分类 ...
吉尔克里斯特鳄属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 纲:
|
爬行纲 Reptilia
|
| 演化支:
|
真爬行动物 Eureptilia
|
| 演化支:
|
卢默龙类 Romeriida
|
| 亚纲:
|
双孔亚纲 Diapsida
|
| 演化支:
|
新双弓类 Neodiapsida
|
| 演化支:
|
蜥类 Sauria
|
| 演化支:
|
主龟龙类 Archelosauria
|
| 下纲:
|
主龙形下纲 Archosauromorpha
|
| 演化支:
|
鳄脚类 Crocopoda
|
| 演化支:
|
主龙型类 Archosauriformes
|
| 演化支:
|
真鳄脚类 Eucrocopoda
|
| 演化支:
|
镶嵌踝类 Crurotarsi
|
| 演化支:
|
主龙类 Archosauria
|
| 演化支:
|
伪鳄类 Pseudosuchia
|
| 演化支:
|
形鳄类 Suchia
|
| 演化支:
|
副鳄形类 Paracrocodylomorpha
|
| 演化支:
|
铠鳄类 Loricata
|
| 总目:
|
鳄形超目 Crocodylomorpha
|
| 演化支:
|
坚颅类 Solidocrania
|
| 演化支:
|
鳄型类 Crocodyliformes
|
| 演化支:
|
中真鳄类 Mesoeucrocodylia
|
| 演化支:
|
后鳄类 Metasuchia
|
| 演化支:
|
新鳄类 Neosuchia
|
| 属:
|
†吉尔克里斯特鳄属 Gilchristosuchus Wu & Brinkman, 1993
|
| 种
|
- 吉尔克里斯特鳄 G. palatinus Wu & Brinkman, 1993 (模式种)
|
关闭
吉尔克里斯特鳄的正模标本(编号RTMP 91.101.1)是一个头骨的后段、一节颈椎。头骨的完整长度应为15公分。根据头骨之间的愈合程度,该标本是个成年个体。这个化石是米尔克河组所发现的第一个较完整的鳄形类标本。该地层之前曾挖出一些鳄形类标本,被归类于Brachychampsa、雷迪氏鳄(Leidyosuchus);其中部分化石可能属于吉尔克里斯特鳄。吴肖春与Donald R. Brinkman推论,吉尔克里斯特鳄属于新鳄类,但不属于其中的真鳄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