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催台青
蔣經國推行的台灣本土化政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催台青,又称吹台青、本土化政策,为中华民国时任行政院副院长蒋经国自1971年后所推行的政策。[1]:162政策主旨是起用台湾籍青年菁英担任政府要职[2]。许多中国国民党籍台籍精英皆在此时受到提拔,如林洋港、邱创焕、李登辉、许水德、赵守博等人。
名称由来
“催台青”(台青:台湾省籍青年菁英)政策推行于民国60年代,由于国语发音与当时颇受欢迎的女星“崔苔菁”几乎相同,因而流传。[1]:163[3]。
推行
一般认为,蒋经国主导的“青年才俊”政策始于1971年。1971年10月,在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三日后召开的国民党第十届临中全会决议中,采用这个方针。12月,中常会决定了“人才获得扩大方案”由被视为蒋经国的心腹的时任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主任暨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主任李焕负责执行。[1]:162
在中华民国已快丧失联合国代表时,蒋经国在10月初时计划擢拔台籍人士作为日后因应手段:
“ | 无论国际情势如何变化,以本国利益计还是要很现实的寻求与美日之合作,在军事上力求作战自主化,我应有充分之反潜、反快艇与绝对之制空力量。三军全力支持外岛与海域之防卫,警总确保本省之治安与安全,使责有所归。
在政治上——组织弹性化、人事均衡化,今后立法机构之产生应不拘泥于现有法律,并选择适当之台籍人士任必要之职务。总之,确保民心之团结与安定实为当务之急。 在经济上——产业革新化、贸易政治化,只有新技术才能生存发展。 |
” |
——《蒋经国日记》,1971年10月1日 |
[4]:204
Remove ads
成果
行政院内阁本土化
蒋经国内阁仍以外省籍阁员为主,但与前几届内阁相比,本省籍阁员比例已明显提升[5]。
若林正丈在《战后台湾政治史》分析“然而,就算起用本省籍政治家。正如台湾省主席及副总统等由“半山”担任所示,仍然依照党内资历来进行。并且,行政院院长、财政部部长、国防部部长以及教育部部长等重要职位皆未启用本省人。即使是蒋经国政权下,本省精英也仅止于从属的地位而已。”[1]:164-165
“催台青”政策不仅在政府内推行,也在时任国民党主席蒋经国领导的国民党内推行。该政策推行后,许多本省籍青年知识分子被国民党延揽、栽培,代表国民党参与台湾各县市长、各县市议会议员选举,如许信良(获国民党奖学金,赴英国读研究所,31岁当选台湾省议员)、吴敦义(25岁当选台北市议员,33岁当选南投县县长)、吴伯雄(28岁当选台湾省议员,33岁当选桃园县县长)[6][7]。
在军队方面,如林泉忠的资料所示。中华民国国军军事干部的“台湾化”比其他部门要晚得多。直到1978年,蒋经国就任总统、获得三军统帅地位后,本省人启用的速度才似乎稍有增加。即使如此,本省人首次就职最高军职参谋总长。已经是蒋经国过世十年后[1]:165;1999年2月,由客家人汤曜明上将出任。
出处:[8]
其他
代表人物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