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唐瑾 (北朝)
北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唐瑾(?—?),字附璘,一字子玉[1],又字子瑗[2],北海郡平寿县(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人,西魏、北周官员。
生平
唐瑾性格温和恭顺[3],有器量,广泛涉猎经籍史书,喜好撰写文章,身高八尺二寸,容貌非常壮美。唐瑾虚龄十七岁时,宇文泰听说他的名声,就送给唐永书信说:“听说您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唐陵,性格奔放富有军事才能;一个叫唐瑾,仪态大方通晓艺文礼乐。可以一起派遣他们进入朝廷,我想将文武的重任交给他们。”唐瑾于是被征召入朝,以员外散骑侍郎为起家官[1],后升任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当时的军事文书,大多由唐瑾掌管。同年,唐瑾的父亲唐永去世,唐瑾为父亲守丧,很快被起复出任太子舍人[1]。唐瑾跟随参与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都有战功,封永昌县子[1]。唐瑾屡次升任尚书右丞、吏部郎中。当时魏西魏流离迁徙,各种事务刚刚创立,朝廷章程和国家典则,宇文泰命令唐瑾和左仆射周惠达参预制订,此后才稍微完备[4]。唐瑾升任吏部尚书,改封淄川伯[1]。唐瑾量才授官,很有鉴别各类人的能力。当时六部尚书都是一时的俊秀,宇文泰自称得到人才,号为“六俊”,然而唐瑾尤其被器重,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获赐姓宇文氏[5][6]。
当时燕公于谨功高望重,为朝野所瞩目。于谨禀告宇文泰,认为唐瑾学问和品行都好,愿意与他同姓,结拜为兄弟,希望子孙继承他的宏论,有益于做人之道。宇文泰长久感叹认为奇异,又重新赐唐瑾姓万纽于氏[7]。唐瑾和于谨深深结交,注重长幼的次序;于谨也在厅堂罗列子孙,向唐瑾行弟侄的礼仪。唐瑾被朝廷有威望的大臣如此尊崇[8][9]。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于谨向南讨伐江陵,以唐瑾为元帅府长史。军队中的谋划策略,很多都出自唐瑾。江陵平定后,南梁的世族和士兵一起沦没为仆人奴隶。唐瑾细察他们的才能品行,有一点可取的,就商议赦免他们,依赖唐瑾获得救助的人很多,当时的舆论都赞许他。到西魏大军返回的时候,诸位将领大多乘机抢劫,得到大量财物。唐瑾对钱财一无所取,只得到两车书,载着归还。有人禀告宇文泰说:“唐瑾有很多包裹箱笼,全是南梁珍宝和玩赏的物品。”宇文泰本不相信,但是想了解唐瑾的实际情况,就秘密派出使者检查察看,只见到古书而已。宇文泰叹息说:“我知道唐瑾这个人来到已有二十多年,明白他不会以私利干犯道义。如果不派人查看,恐怕普通人受谣言蛊惑而猜疑,这就是使他更加清白的方法了。凡是被人任用的人,应当这样。”评论唐瑾平定江陵的功劳,进爵为临淄县公[10][11][1]。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北周六官建立,唐瑾出任宗伯[1],外任拓州刺史,又改任蔡州刺史[1][12],所在之处都有德政感化,百姓官吏都称赞他。唐瑾被征召回朝出任司宗中大夫,改任御正中大夫。保定二年(562年)之后,当时以近侍是地位显贵、职司重要的官职,大规模的挑选杰出人才,于是任命李昶、元则、陆逞、唐瑾等人都担任纳言中大夫[13][14][1],唐瑾未到百日,连升四职,士大夫以为荣耀。天和二年(567年),北周设置露门学,周武帝任命萧㧑、唐瑾、元伟、王褒四人都出任文学博士[15][16]。很快唐瑾转任荆州总管,升任小宗伯,不久在任内去世。朝廷赠予华州刺史,谥号懿[17][18][1]。
唐瑾性格端方持重,有风度品格,退朝休假,经常穿朝服戴官帽来面对妻子儿女[19]。遇上急雷烈风,即使在寂静的夜晚安逸地睡觉之时,唐瑾也必定起床,戴好官帽系上官带端正笏板正襟危坐。唐瑾又喜好施舍给与,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他所得到的俸禄赏赐,经常散发给宗族之人。对那些特别贫困的人,唐瑾又割让肥沃的田地来救济他们。唐瑾遗留给子孙的,都是贫瘠的田地,朝野都因此而称许他。唐瑾撰着《新仪》十篇,所着赋颂碑诔共二十多万字。孙子唐大智继承爵位[20][21]。
Remove ads
作品
后周大宗伯唐瑾碑
《后周大宗伯唐瑾碑》,由于志宁撰写,贞观年间由唐瑾之孙唐皎所立,该碑文所记载唐瑾历任官职与《周书》、《北史》相差很大,赵明诚认为应以《后周大宗伯唐瑾碑》记载为准[1]。《后周大宗伯唐瑾碑》还记载唐瑾曾担任黄门侍郎,又为散骑常侍,很快兼领大著作,修订《国史》和《起居注》,又出任侍中,《周书》、《北史》的唐瑾传记中都没记载[1]。
家庭
- 唐永,西魏卫将军、东雍州刺史、平寿武伯
- 唐陵,北周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应州刺史、平寿达公
- 唐诠,北周车骑大将军、临淄县公
- 唐谅
- 唐令则,隋朝太子左庶子、项城伯
- 唐歆,岐州参军
- 唐弘,职方侍郎
- 唐浚,驾部郎中
延伸阅读
[编]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