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唐纳德·克劳赫斯特

英國冒險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唐納德·克勞赫斯特
Remove ads

唐纳德·克劳赫斯特(英语:Donald Crowhurst,1932年-1969年7月)是英国的发明家、企业家与业余水手。他于1968年至1969年间参加星期日泰晤士报金球挑战赛英语Sunday Times Golden Globe Race一场单人帆船赛英语single-handed sailing的环球航行游艇比赛英语yacht race期间失踪。[3]

事实速览 唐纳德·克劳赫斯特, 出生 ...
Thumb
位于廷茅斯的纽基旅馆(New Quay Inn)后滩对克劳赫斯特的纪念牌

比赛开始不久,他所驾驶的帆船泰格茅斯电子号英语Teignmouth Electron出现进水问题。克劳赫斯特随后秘密退出比赛,并向外界虚报航行位置,以营造完成环球航行的假象。其失踪后发现的航海日志显示,他在比赛过程中承受极大压力,精神状态可能出现崩溃,最终导致悲剧性结果。当时媒体多聚焦于他虚报航行的行为,部分报导将其形容为欺诈行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事件逐渐被解读为一场海上悲剧,反映贸然远航与未充分准备的危险。克劳赫斯特最初对自身能力及所使用的设备深信不疑,但缺乏充分测试与经验,再加上潜在的财务压力,使其在未能完赛的情况下面临重大风险,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克劳赫斯特的经历及其悲剧结局长期引起评论家与艺术家的关注,启发了多部书籍、舞台剧与电影,包括纪录片《深海英语Deep_Water_(2006_film)》(2006年)以及两部2017年的剧情片《克劳赫斯特英语Crowhurst》及《独帆之声英语The Mercy》。泰格茅斯电子号英语Teignmouth Electron最终在加勒比海被用作潜水船,其残骸至今仍留在开曼群岛沙丘上的海滩上。

Remove ads

早年生活

克劳赫斯特在1932年于英属印度加济阿巴德出生。[4] 其母亲为学校教师,父亲则任职于印度铁路。据称母亲怀孕期间原希望生女,因此克劳赫斯特在七岁前曾被当作女孩抚养。[5] 印度独立后,家人返回英国。家庭的退休金曾投资于印度的一家运动用品工厂,但该工厂在印巴分治后的暴动中被焚毁。[6]

1948年,克劳赫斯特的父亲去世。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被迫于同年辍学。[7] 随后,他在皇家飞机研究所英语Royal Aircraft Establishment(位于法恩伯勒机场英语Farnborough Airfield)接受五年学徒训练。1953年,他获得英国皇家空军军官任命,[8] 但于1954年因不明原因被要求离职。[9] 1956年,他再度被任命进入皇家电气与机械工程兵团英语Royal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s[10][11],但同年因纪律事件离开军队。[12][来源请求] 随后,他移居布里奇沃特,于1962年创立“电子应用公司”(Electron Utilisation)。[7] 他亦为英国自由党成员,并当选布里奇沃特自治市议员。[13]

Remove ads

商业事业

克劳赫斯特是周末水手,曾设计并制造名为“导航器”(Navicator)的无线电测向仪,这是一种便携设备,可用于测定海上或航空无线电信标英语radio beacons的方位。[14] 虽在销售上取得部分成功,但事业后来逐渐陷入困境。为提高曝光度,他寻求赞助参加星期日泰晤士报金球挑战赛英语Sunday Times Golden Globe Race。主要赞助人为英国企业家史丹利·贝斯特(Stanley Best),其已向克劳赫斯特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在正式承诺参赛后,克劳赫斯特将公司与住宅作为抵押,换取贝斯特持续支持,使自己面临严重经济风险。[7]

金球挑战赛

Thumb
金球挑战赛的航线

金球挑战赛的灵感源自弗朗西斯·奇切斯特成功完成的单人帆船赛英语single-handed sailing环球航行(途中曾停靠雪梨)。他的成就获得广泛媒体关注,也促使其他水手计划进行不间断、单人完成的环球航行。星期日泰晤士报曾赞助奇切斯特并获得可观收益,因此对首届不间断环球航行比赛表现出兴趣,但无法确定应赞助哪位水手。最终,他们决定举办公开的“金球挑战赛”,允许任何报名者参赛,无需事先证明单人航海能力。此安排不同于当时其他比赛,后者通常要求参赛者具备单人航海经验。[15]

比赛要求参赛者在1968年6月1日至10月31日之间起航,以确保通过南冰洋时为当地夏季。[16] 比赛设有两项奖励:首位完成环游世界者获得“金球奖杯”,最快完赛者则可获5,000英镑奖金(相当于2023年的约73,000英镑)。[17]

其他参赛者包括罗宾·诺克斯-约翰斯顿英语Robin Knox-Johnston尼格尔·特利英语Nigel Tetley贝尔纳·莫伊提西耶英语Bernard Moitessier谢伊·布莱斯英语Chay Blyth约翰·里奇威英语John Ridgway威廉·金英语Bill_King_(Royal_Navy_officer)、亚历克斯·卡罗佐(Alex Carozzo)及卢瓦克·富热龙法语Loïck Fougeron。著名多体船英语multihull水手“塔希提比尔”·豪威尔("Tahiti" Bill Howell)曾参加1964与1968年的单人横渡大西洋帆船赛英语OSTAR,最初报名参赛,但最终未参加。克劳赫斯特聘请罗德尼·霍尔禾夫英语Rodney Hallworth担任公关经理,霍尔禾夫当时为每日邮报每日快报的犯罪记者。[18]

克劳赫斯特的船与准备

Thumb
泰格茅斯电子号的复制品。

克劳赫斯特参赛使用的帆船名为泰格茅斯电子号英语Teignmouth Electron,是一艘经改造的40-英尺(12-米)三体船,由加州设计师亚瑟·皮弗英语Arthur Piver设计。[19] 当时,此类船型尚未完全验证适合长距离航行。三体船在速度上优于单体帆船英语monohull,但负重过高会降低性能,逆风能力有限。虽以稳定性著称,但遭遇疯狗浪翻覆时几乎无法自我扶正,尽管有船员曾在颠覆状态下生存数月并最终获救。[20]

克劳赫斯特计划在桅杆顶部安装充气浮袋,以防船只翻覆。该浮袋由船体感应器侦测倾覆时启动,使桅杆保持水平漂浮,并透过泵浦注水至外侧船体上部,配合海浪作用将船身恢复正位。原本计划完成航行后将装置商业化,但他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造船、装备与资金筹措。最终,所有安全装置皆未完成,[7] 他打算在航行途中补完。<[21] 此外,部分备品与补给品被遗留在岸上。克劳赫斯特在接收船前数周,从未有过三体船航行经验。

1968年10月13日,经验丰富的水手彼得·伊登(Peter Eden)中校自愿陪同克劳赫斯特从考斯航行至廷茅斯的最后一段航程。克劳赫斯特在考斯期间曾多次落水,登船时又因滑到橡皮艇外挂支架而跌入水中。伊登在两天航行中对克劳赫斯特及船只作出专业评估,指出泰格茅斯电子号航速快,但无法接近风向60度以内,航速经常达到12节,但震动使哈斯勒自动舵英语Hasler self-steering gear螺丝松脱。他建议克劳赫斯特将固定件焊死以确保长途航行安全。伊登表示,哈斯勒系统运作良好,船只敏捷。

伊登认为克劳赫斯特航海技术尚可,但“航位推算有些草率,即使在英吉利海峡,我也希望精确掌握位置。他偶尔记下数字,但并不太在意。”两人因逆风曾两度折返外海,最终于10月15日下午2时30分抵达目的地。BBC摄影队误认伊登为克劳赫斯特,开始拍摄。距离10月31日比赛截止日仅剩16天。[22]

Remove ads

出发与欺瞒

克劳赫斯特于1968年10月31日从德文郡的廷茅斯出发,这是规则允许的最后起航日。[19] 他随后面临船只结构、设备缺陷以及自身缺乏远洋航行经验等问题。出航数周内,他的航速仅达预期的一半。主要问题之一是甲板上自行加装的舱口盖不断渗水,原计划使用的弹性橡胶密封条缺货,只能以不具柔性的材料替代,导致舱盖无法完全密封。出航前,协助抽排积水的重要软管也被遗留在岸上未能送达船上。此外,船体与甲板的玻璃纤维涂层仅完成船体部分,导致浮体甲板处出现裂缝,迫使他在南美洲靠港维修,理论上违反比赛规定。

根据航海日志记载,克劳赫斯特对穿越南冰洋的恶劣海况感到忧虑。由于防翻覆装置尚未完成,他认为生还几率仅约五成,于是决定不进入南冰洋。另一位参赛者尼格尔·特利(Nigel Tetley)驾驶相同设计的三体船成功通过南冰洋,但返航途中于大西洋上解体。克劳赫斯特因此陷入两难:退赛将面临财务和公众压力,继续航行则有生命风险。

1968年11月至12月,克劳赫斯特策划出一场精密欺瞒。他关闭无线电,计划在南大西洋徘徊数月,等待其他船只完成南冰洋航程,再“返航”英国以假装完成环球航行。他自行伪造航海日志,并以先前报告位置推算“推定位置”,向外界呈现正常航行进度。[23] 自12月6日起,他持续发送模糊且虚假的位置讯息。至12月初,根据其虚报航迹,他被视为可能夺得最快完成奖项者,但法兰西斯·奇切斯特英语Francis Chichester对其进展的可信度持怀疑态度。

Thumb
1969年1月19日各参赛者的大致位置,包含克罗赫斯特的报告位置、推定位置与实际位置。

1969年2月初,贝尔纳·莫伊泰西耶英语Bernard Moitessier绕过南美洲南端后,在3月决定退出比赛驶向大溪地[19] 1969年4月22日,罗宾·诺克斯-约翰斯顿英语Robin Knox-Johnston率先完成环球航行,而克劳赫斯特则被认为仍在与特特利争夺第二名。实际上,特特利早已超前,甚至一度航至距克劳赫斯特藏匿海域150海里(278千米)内。然而克劳赫斯特误以为两者旗鼓相当,使得船体状况已岌岌可危的三体船全速航行,最终于5月30日解体。随着特特利的船只沉没,克劳赫斯特面临更大压力,因为此时他几乎确定将获得“最短用时”奖项。若完成假冒航程,他的航海日志将遭经验丰富的水手仔细审查,包括对其进展抱持怀疑的法兰西斯·奇切斯特英语Francis Chichester。最终,他开始返航,假装已绕过合恩角

克劳赫斯特于1969年6月29日发出最后一次无线电通讯,其航海日志的最后日期为7月1日。[7]泰格茅斯电子号于7月10日被发现漂浮在海上,船上无人。[7]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精神状态与哲学性遗稿

根据克罗赫斯特的日志,他在伪造航程的过程中表现出复杂且受困扰的心理状态。航速报告过于夸张、明显不切实际,易引起外界怀疑;然而,他在编造虚假航海记录上花费大量时间,甚至比真实记录更为繁复,需要进行精密的天文计算以维持合理性。

在最后数周,当他面临可能“赢得比赛”的现实时,日志语气显得不稳定。传记作者尼古拉斯·托马林英语Nicholas Tomalin与{{le|罗恩·霍尔(Ron Hall)认为,克罗赫斯特在两难境地下——承认欺诈承受公众耻辱与经济破产,或返回英国成为“虚假的英雄”并承受罪恶感,陷入典型的被害妄想症,呈现出一种精密结构化的精神病[24][a]心理学家杰夫·波特(Geoff Powter)指出,克罗赫斯特可能患有未被诊断的双相障碍,航行孤立与心理压力加剧,可能导致日志中出现躁狂与抑郁交替的特征。[25]

6月24日,他在第二本日志中撰写题为〈哲学〉(Philosophy)的新稿,记录对人与宇宙关系的思考。内容时而混乱,但显示他试图阐述生命的规律与“宇宙游戏”的观念,认为人类可透过意志脱离肉体羁绊,进入“抽象智能”的境界。部分篇章展现喜悦:

……这就是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让你看见我内心的灵魂,现在它已‘平静’,我将这本书献给你。我很幸运,我终于做了点有趣的事。终于,我的体系注意到我了![26]

然而其他篇章中,他与自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上帝的对话充满挣扎与痛苦,呈现一个濒临自毁边缘的心理状态。虽未明确提及自杀,但托马林与霍尔认为,文字中已暗示潜在结局,例如:“生者为生,死者为死。这是上帝的审判。我无法再承受这种极度痛苦与毫无意义的等待。”以及“人终将因错误而被迫得出某种结论。”他在接下来一周书写篇幅超过25,000字。[27]

根据日志推算,7月1日上午10时,他开始记录托马林与霍尔称为“最终忏悔”的段落,内容包括倒数至结束“游戏”(即可能的自杀行动)的片段:

10 23 40:无法在游戏中看到任何“目的”。

10 25 10:必须放弃这个“职位”,因为若设定自己无法完成的任务,那么游戏毫无意义……
10 29:……如今揭示了游戏罪行的真实本质与目的与力量……我就是我,我看清了自己罪行的本质……结束了,结束了,这是慈悲。
11 15 00:这是我(重复的)游戏的终结,真理已揭示,一切将依照家人的要求完成。
11 17 00:现在是你行动的时刻 // 我不必再延长游戏 // 这是一场必须结束的好游戏 // 我会在我选择的时刻退出游戏。

11 20 40:没有理由再造成伤害 [句子未完]

无法确定“11 20 40”是否为最后记录时间,或仅暗示他预定结束行动。短语“这是慈悲”("IT IS THE MERCY")含义不明,但多数评论者认为表示他终于摆脱痛苦的释然。[28][29]

托马林与霍尔推测,克罗赫斯特在最后笔记中记录了内心挣扎,决定将实际航程留给后人查阅,而伪造航程最终未随船留下。事实上,船上留存的是真实航海日志,而与船只一起消失的,则包括他可能的伪造日志与航海天文钟,原因至今不明。

Remove ads

失踪与推定死亡

克罗赫斯特的最后一则日志日期为1969年7月1日,人们普遍推测他当时要么坠海,要么主动跳海身亡。船体状态并未显示受到疯狗浪侵袭,也无任何迹象表明他因事故落海。根据其日志内容与哲学笔记反映的精神状态,他很可能有意结束生命,以依照其信念成为“第二代宇宙存在者”,不再需要肉体。尽管如此,仍不能完全排除意外丧生的可能,例如他原本可能打算稍后继续撰写日志。船上留下三本日志(两本航海日志与一本无线电通讯日志)及大量文件,记录其哲学思想与实际航线,发现时船上后桅帆仍然升起。汤马林与霍尔否定了食物中毒导致精神崩溃的假说,但承认目前证据不足以完全排除此可能性,或其他潜在因素。他们也指出,理论上仍可提出其他假设,例如克罗赫斯特伪造自己的死亡并生还,但此情况极不可能。

克罗赫斯特的遗孀克莱尔(Clare Crowhurst)强烈反对汤马林与霍尔对其丈夫行为与死亡原因的诠释,指控他们混淆虚构与事实。她于1970年7月10日致信《泰晤士报》,表示无证据显示丈夫曾打算伪造航海日志(实际并未发现此类文件),其死亡亦可能是意外,例如在6月30日前攀爬桅杆时发生意外(根据日志显示,他曾计划如此)。她同时批评汤马林“认为所有英雄都是神经质者,并以此为前提,试图从唐纳德的一生去证明这一点”。[30]

后来评论者普遍认同汤马林与霍尔的结论:克罗赫斯特长时间独自海上漂泊,加上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最终导致心理崩溃与疑似自杀。[28][31][32]

在记者克里斯·伊金英语Chris Eakin为其2009年著作《A Race Too Far》采访时,克罗赫斯特的儿子赛蒙(Simon Crowhurst)表示,根据研读日志,“从种种迹象判断,很难得出其他结论……然而我不认为他将此视为自杀,而是某种转化,进入另一种存在状态……在那个阶段,思考层面已完全不同于常人。”[33]

精神科医师爱德华·波德沃尔(Edward M. Podvoll)亦在其1990年著作《Recovering Sanity: A Compassionate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Psychosis》中提及克罗赫斯特,写道:“在那艘空荡漂流的船上,他留下了逐刻的日志与思想记录,描述了自己所经历的无法言喻的心灵状态,几乎是精神病困境的典型样貌,并逐步迈向自我转化。他的笔记时而记录每几分钟一次的精神状态,也捕捉到他短暂从妄想中清醒的瞬间。置身天地之间,贫乏无助,被自己编织的欺瞒网困住,欺骗了航海界与国际媒体,又惧于蒙羞与失荣,克罗赫斯特选择无线电静默,并从现实世界‘转移’到其内心的宇宙舞台中。”[34]

Remove ads

余波

比赛结束后

Thumb
三体帆船泰恩茅斯电子号英语Teignmouth Electron的船体部分。摄于2011年3月,当时残骸位于开曼布拉克岛海滩上,仅能辨识出船名“Teignmouth”以及“Electron”被纪念品猎人挖走的部分。

泰恩茅斯电子号于1969年7月10日被邮轮皮卡第号(Picardy)发现漂流且无人驾驶,坐标为33°11′0″N 40°26′0″W[35] 克劳赫斯特失踪的消息引发了空海联合搜索行动,搜查其船只最后的预估航线区域。对他留下的日志与文件的检查揭示了他试图欺瞒的计划、精神崩溃以及最终被推定的自杀。这些消息于7月底被媒体报导,引起巨大轰动。

在克劳赫斯特的欺瞒行为尚未揭露之前,罗宾·诺克斯-约翰斯顿英语Robin Knox-Johnston将其以最快环球航行成绩获得的5,000英镑奖金捐赠给克劳赫斯特的遗孀与子女。[36] 尼格尔·特利英语Nigel Tetley则获得安慰奖金,据此建造新三体帆船。[37] 泰恩茅斯议会曾提议将船只展出,每名参观者收费2先令6便士,所得收益捐给克劳赫斯特的妻子与四名子女。[38]

泰恩茅斯电子号后来被带往牙买加,多次转手,先后改装为蒙特哥贝的游艇与开曼群岛的潜水船。1983年,该船在一次小事故后被拖上岸,但随后遭飓风破坏,从未修复。如今残骸仍腐朽地搁置于开曼布拉克岛西南岸。[39]


总结
视角

声誉与重新评价

克劳赫斯特失踪与欺瞒行为曝光后,当时媒体报导几乎毫不留情。2006年纪录片《深海英语Deep Water (2006 film)》展示1969年的报纸标题:“孤独水手伪造环球航程”("LONE SAILOR FAKED WORLD VOYAGE"),同片中记者泰德·海恩兹(Ted Hynds)回忆:“没有人喜欢被欺骗……我们都是精明的新闻人,而他欺骗了我们。”1970年,《星期日泰晤士报》两位记者撰写的《唐纳德·克劳赫斯特的奇异最后航程》(The Strange Last Voyage of Donald Crowhurst)一书亦被形容为“整体上并不友善”。[40]

随着时间推移,公众观点有所改变。近年评论者多将克劳赫斯特视为一位出于善意却陷入悲剧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最初自陷困境、最终无法掌控局势的人。导演詹姆斯·马什表示:“他确实几乎完成了环球航行,他在海上坚持七个多月,这本身已超出任何人对他的期待。他未能达成目标,这是过度自信与傲慢造成的悲剧。”

作家强纳森·拉班英语Jonathan Raban曾撰文指出:

自1970年该书初版以来,克劳赫斯特航程的意义已大为改变。1970年,他被视为一名骗子,悲惨地走向结局……如今,他更可能被视为(正如塔西塔·迪恩所见)一位悲剧英雄,受折磨的灵魂,被迫流放于稳定世界之外。《泰恩茅斯电子号》如今宛如寓言中的船只,载着读者驶离熟悉的世界,进入陌生而孤寂的领域,在那里读者也将迷失方向,面对自我在大海无情实验室中的最终解体。

[41]

汤马林与霍尔于1970年在书中写道:

[当时] 我们对克劳赫斯特的性格知之甚少……但随着深入调查,这显现为我们所报导过最不寻常的人类抱负与失败故事之一。虽然这基本上是一个关于英勇的故事,但其中既无英雄,也无恶棍。克劳赫斯特尽管有欺瞒之举,却是勇敢而聪慧的人,他的行为源自无法承受的处境。他所付出的代价远超所需,这本身证明了他的品格。

[42]

亦有评论指出,克劳赫斯特的悲剧为后世留下了教训。航海作家里克·佩奇(Rick Page)在其网站“Sailing Calypso”上撰文指出:

当代的“去做就对了”广告口号与“你行的”网络风气助长轻率冒险心态。几乎每个航海部落格都引用马克·吐温名言:“二十年后,你会因未做的事而比做过的事更后悔……”但在无情的海洋上,这句话完全站不住脚。克劳赫斯特提醒我们:‘任何人都能环球航行’观念有极限。他让世人看到孤独现实,也揭示科技失灵的代价,尤其是第一次接触海水就故障的高科技电子设备。克劳赫斯特相信未经测试的技术会是成功秘诀,而此信念以最悲剧方式被证伪。唐纳德·克劳赫斯特的死亡,使许多人学会谨慎行事,难以估计他因此拯救了多少生命。他是勇敢、常被误解的人类脆弱象征,也是大海浩瀚无情的见证者。这讯息当时需要被听见,今日亦然。

[43][b]

2025年,珍妮佛·尚平(Jennifer Champin)撰文指出:

唐纳德·克劳赫斯特的故事至今仍挑战航海界。他的悲剧提出竞争伦理、海上孤独与心理极限的根本问题。他伪造航程位置的行为,是在无法承受压力下的最终权宜之计,既象征绝望,也揭示人在浩瀚海洋面前的脆弱。对许多航海者而言,他的经历是一个警示:海洋不容幻想与放弃。然而他的故事仍令人着迷,既象征挑战极限的勇气,也象征为追求名声所付出的代价。唐纳德·克劳赫斯特因此成为一个矛盾象征,既是受害者,也是自我毁灭的主体,一个萦绕单人航海史上的传奇。

[43]

Remove ads

流行文化

Thumb
泰恩茅斯电子号残骸,2011年

电影与纪录片

  • 《Donald Crowhurst – Sponsored for Heroism》(1970年)为BBC制作的电视纪录片,由记者保罗·富特英语Paul Foot编剧与旁白,科林·汤玛斯(Colin Thomas)执导。
  • 《Horse Latitudes》为1975年的电视电影,故事取材自克劳赫斯特(片中名为“菲利普·斯托克顿”,设定为加拿大人)。[45]
  • 《Alone》为1979年BBC南部电视台英语BBC South West制作的纪录片,记者杰瑞米·詹姆斯(Jeremy James)采访报导,于克劳赫斯特失踪十周年时播出。[46]
  • 1982年法国电影《怒吼的咆哮四十度英语The Roaring Forties》直接以克劳赫斯特事件为灵感。[47]
  • 1986年苏联电影《世纪竞赛俄语Гонка века (фильм, 1986)》(意为“世纪之赛”)以戏剧方式呈现“金球环球帆船赛英语Golden Globe Race”与克劳赫斯特的命运,由莱昂哈德·默金英语Leonhard Merzin主演。[48]该片以资本主义社会中竞争的“老鼠赛跑”为主题,描绘所有人(包括儿童)都承受失败与贫困不被容忍的压力。影片将克劳赫斯特刻划为一名诚实却陷于绝境的男子,被财务困境与企业家贝斯特(Best)的贪婪逼入无法取胜的危险旅程中;其自杀被解释为道德之人无法在不道德社会中生存的悲剧。[49]
  • 《The Two Voyages of Donald Crowhurst》为1993年BBC第二频道播出的三十分钟纪录片。[50]
  • 英国艺术家塔西塔·迪恩英语Tacita Dean于1996年与1997年分别创作实验短片《Disappearance at Sea I》(约6分钟)与《Disappearance at Sea II》(16毫米胶片,4分钟循环),灵感部分来自克劳赫斯特的故事。[51][52]她亦出版了艺术书籍《Teignmouth Electron》(伦敦Book Works出版社,1999年),并前往开曼布拉克岛探访该船残骸。此系列亦衍生出摄影作品[53]与短片《Teignmouth Electron 2000》(16毫米,7分钟)。
  • Film4于2006年制作纪录片《深海》(Deep Water),以克劳赫斯特的录音与影片重构其航程,并穿插历史影像与访谈。该片上映后被《纽约时报》评为“引人入胜”。[54]
  • 2013年,苏菲·普鲁(Sophie Proux)与洛朗·拉加里格(Laurent Lagarrigue)制作短片《Une route sans kilomètre》,讲述克劳赫斯特的故事。
  • 2017年上映的电影《克劳赫斯特英语Crowhurst (film)》由西蒙·鲁姆利英语Simon Rumley执导,制片为尼可拉斯·罗格英语Nicolas Roeg,他曾于1970年代尝试拍摄此故事。[55]
  • 2018年上映的电影《独帆之声英语The Mercy》由哥连·费夫饰演克劳赫斯特,丽素·慧丝饰演其妻克莱儿,并由詹姆斯·马什执导,在德文郡廷茅斯拍摄。[56]

舞台剧

  • 1991年于爱丁堡艺穗节上,在利斯达尔梅尼街(Dalmeny Street)前乌克兰教堂礼堂举行的一人舞台剧《奇异的航程》(Strange Voyage)正式上演。该剧改编自唐纳·克罗赫斯特(Donald Crowhurst)的日记及其往返的广播讯息,讲述了一个关于失落希望与在“死亡”与“耻辱”间抉择的幽魂故事。
  • 剧作家/演员克里斯·范·斯特兰德(Chris Van Strander)于1999年创作的舞台剧《丹尼尔·佩利肯》(Daniel Pelican)将克罗赫斯特的故事改编为1920年代的背景,并于纽约市的FRYING PAN灯船(Lightship)上特别演出。
  • 1998年,纽约剧团“建筑者协会”(The Builders' Association)推出的作品《|喷射时差》(Jet Lag)前半部分以克罗赫斯特的故事为蓝本,剧中角色名称改为理查·迪尔伯恩(Richard Dearborn)。[57]
  • 强纳森·里奇(Jonathan Rich)的剧作《寂寞之海》(The Lonely Sea)于1979年获得《星期日泰晤士报》国际学生剧本比赛亚军,并由英国国家青年剧团于同年在爱丁堡演出。1980年,该剧以《单人航行》(Single Handed)之名于克罗伊登的仓库剧院(Warehouse Theatre)进行专业首演。[58]
  • 1998年的歌剧《Ravenshead》取材自克罗赫斯特的故事,由史蒂文·麦基英语Steven Mackey作曲、林德·埃克特(Rinde Eckert)担任独角演出,并由保罗·德雷舍英语Paul Dresher合奏团伴奏。[7]
  • 演员兼剧作家丹尼尔·布莱恩(Daniel Brian)于2004年创作的获奖舞台剧《几乎是英雄》(Almost A Hero),聚焦克罗赫斯特的航程、精神崩溃与死亡。
  • 2015年,加拿大卡加利的亚伯达剧团(Alberta Theatre Projects)与Ghost River Theatre合作推出多媒体舞台剧《唐纳·克罗赫斯特的最后航程》(The Last Voyage of Donald Crowhurst),由艾瑞克·罗斯(Eric Rose)与大卫·范·贝尔(David Van Belle)共同创作。[59]
  • 2016年,渥太华演员杰克·威廉·史密斯(Jake William Smith)于Fresh Meat艺术节上,以独角戏《乌巢》(Crow's Nest)饰演克罗赫斯特。[60]

纪实书籍

  • 1970年,尼可拉斯·托马林(Nicholas Tomalin)与罗恩·霍尔(Ron Hall)出版《唐纳·克罗赫斯特的奇异最后航程》(The Strange Last Voyage of Donald Crowhurst),书中记录了克罗赫斯特的生平,以及比赛前后的事件经过。
  • 约翰·哈里斯(John Harris)于1981年出版的《无踪:八艘船的最后航程》(Without trace: the last voyages of eight ships)中,“泰恩茅斯电子号英语Teighnmouth Electron”是八个探讨对象之一。
  • 精神科医师爱德华·M·波德沃尔(Edward M. Podvoll)于1990年出版的《疯狂的诱惑:对精神病世界的革命性洞察与居家康复的慈悲方法》(The Seduction of Madness: Revolutionary Insights into the World of Psychosis and a Compassionate Approach to Recovery at Home)中,深入分析了克罗赫斯特的航程,着重于其日志内容及心理状态变化的模式。相同内容另见其于同年出版的《重拾理智:理解与治疗精神病的慈悲方法》(Recovering Sanity: A Compassionate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Psychosis,香巴拉出版社)。
  • 彼得·尼可斯(Peter Nichols)于1997年出版《疯子的航程》(A Voyage for Madmen),讲述1968年环球赛及所有参赛者的故事。
  • 1999年,安德烈亚斯·施罗德出版《骗局、欺诈与诡计》(Fakes, Frauds, and Flimflammery),书中专门有一整章探讨克罗赫斯特的冒险。
  • 《疯子的航程》(A Voyage for Madmen),作者彼得·尼可斯(Peter Nichols),出版于2001年5月。[61]
  • 强纳森·拉班(Jonathan Raban)于2001年1月在《Cruising World》发表文章《唐纳·克罗赫斯特漫长而奇异的遗产》(The long, strange legacy of Donald Crowhurst.),对托马林与霍尔1970年的原始报导进行约30年的回顾。
  • 迪克·杜勒姆(Dick Durham)于2011年出版《惊人的航海故事:公海真实冒险》(Amazing Sailing Stories: True Adventures from the High Seas),书中包含一章名为“航向疯狂”(Sailing into Madness)的内容,并收录克罗赫斯特之子西蒙(Simon Crowhurst)的最新评论。
  • 2016年,爱德华·雷纳汉(Edward Renehan)出版《绝望航程:唐纳·克罗赫斯特、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金球赛与泰恩茅斯电子号悲剧》(Desperate Voyage: Donald Crowhurst, The London Sunday Times Golden Globe Race, and the Tragedy of Teignmouth Electron),是对故事的近期重述。
  • 《过度的比赛:唐纳·克罗赫斯特与1968年环球赛的悲剧》(A Race Too Far: The Tragic Story of Donald Crowhurst and the 1968 Round-the-World Race),作者克里斯·伊金(Chris Eakin),由伊布里出版社(Ebury Press)于2017年出版。

小说

  • 2009年,著名水手伊莎贝尔·奥蒂西耶英语Isabelle Autissier出版小说《唯有大海会记得》(Seule la mer s'en souviendra),灵感来自克罗赫斯特的航程。
  • 1993年出版的小说《外桥之旅英语Outerbridge Reach》由罗伯特·史东英语Robert Stone撰写,作品灵感来自关于克罗赫斯特事件的报导。
  • 乔纳森·科伊英语Jonathan Coe于2010年的小说《麦克斯韦·西姆的可怕隐私英语The Terrible Privacy of Maxwell Sim》主角因对克罗赫斯特故事的执著而行动。
  • 2010年旅游记《与辛蒂小姐同行》(Travels with Miss Cindy)中,作者描述在开曼布拉克(Cayman Brac)海滩上看到泰恩茅斯电子号的情景。[62]
  • 1999年,约翰·普雷斯顿英语John Preston (English author)出版小说《墨水》(Ink),讲述一名记者寻访类似克罗赫斯特的老年航海者,居住于偏远的英国海边旅馆。
  • 2017年小说《超越时间之船》(The Ship Beyond Time)由海蒂·海利希(Heidi Heilig)撰写,虚构克罗赫斯特在时间旅行中逃离沉船而非死于海上的情节。
  • 罗马尼亚作家拉杜·科萨修罗马尼亚语Radu Cosașu著有《八月的冰块之上》(Un august pe un bloc de gheață),书中多次提及克罗赫斯特的故事。[63]

诗歌

  • 美国诗人唐纳·芬克尔英语Donald Finkel于1987年出版长篇叙事诗集《电子号的尾流》(The Wake of the Electron),以克罗赫斯特的生平与命运航程为题材。

音乐

  • 苏格兰乐团 Trashcan Sinatras 在他们的专辑《Wild Pendulum》中录制了一首关于克罗赫斯特的歌曲,曲名为〈Waves (Sweep Away My Melancholy)〉,此名称亦为克罗赫斯特航程的航海日志中最后几则纪录之一。
  • 史提尔特斯金英语Stiltskin 在其1994年专辑《The Mind's Eye》中的歌曲〈Horse〉,以唐纳·克罗赫斯特的视角描写这段航程。
  • 英国音乐家 马特·艾略特英语Matt Elliott(以艺名 the Third Eye Foundation 活动)在专辑《幽灵 (专辑)英语Ghost》中发表了一首名为〈Donald Crowhurst〉的歌曲。
  • 英国爵士音乐家 姜戈·贝茨英语Django Bates 在其1997年专辑《Like Life》中收录了〈The Strange Voyage of Donald Crowhurst〉一曲。[64]
  • 英国暗民谣/新民谣计划 Sieben 在2010年的专辑《Star Wood Brick Firmament》中收录了三首献给唐纳·克罗赫斯特的歌曲,分别为〈Donald〉、〈Crowhurst〉与〈Floating〉。该组曲于2021年以单曲〈Minack Theatre〉重新录制为〈Donald Crowhurst〉版本。[65][66]
  • 美国实验金属/噪音音乐计划 Crowhurst(由 Jay Gambit 主导)即以唐纳·克罗赫斯特的故事命名。该计划于2013年发行的专辑《In the Speedboat Under the Sea》同样受到其故事启发,专辑的终曲名为〈The Last Will and Testament of Donald Crowhurst〉。[67][68]
  • 苏格兰乐团 Captain and the Kings 于2011年初发行了单曲〈It Is The Mercy〉,灵感来自克罗赫斯特的事迹。[69]
  • 英国乐团 我喜欢火车英语I Like Trains 在其专辑《向教训致哀英语Elegies to Lessons Learnt》中创作了歌曲〈The Deception〉,该曲以唐纳·克罗赫斯特的故事为题材。[18]
  • 南伦敦硬核乐团 放手一搏 (乐团)英语Lay It on the Line 于2013年发行了九首曲目的专辑《Crowhurst》,以音乐重述克罗赫斯特的整段故事。[70]

乐团 犀牛撞击英语Crash of Rhinos 在2013年推出的第二张也是最后一张专辑《Knots》中收录了终曲〈Speeds of Ocean Greyhounds〉,描写克罗赫斯特的航程与他在海上的最后时光。

  • 乐团 OSI 在第三张专辑《》中发表了名为〈Radiologue〉的歌曲,被认为是受克罗赫斯特的故事启发。
  • 英国创作歌手 Adam Barnes 于2017年发行的〈Electron〉,描绘了克罗赫斯特航行期间的精神错乱状态。[71]
  • 英国创作歌手 彼得·汉密尔英语Peter Hammill 于2009年发表了歌曲〈The Mercy〉,歌词中引用了唐纳·克罗赫斯特航海日志的最后一则纪录。
  • 英国民谣团体 掌声响起 的专辑《Battlefield Dance Floor》收录了受克罗赫斯特故事启发的歌曲〈Lost〉。[72]
  • 英国创作歌手 班·霍华德英语Ben Howard 于2021年发行歌曲〈Crowhurst's Meme〉,灵感亦源自克罗赫斯特的故事。
  • 英国前卫摇滚乐团 冰霜乐团英语Frost* 于2021年发表歌曲〈Terrestrial〉,内容围绕克罗赫斯特的经历。[73]

注释

  1. 托马林与霍尔可存取克罗赫斯特的完整日志,大多未公开出版,部分内容转录于其著作中。
  2. 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后来的比赛组织方从事件中汲取教训。例如纪念1968年赛事50周年的2018年金球环球帆船赛英语2018 Golden Globe Race规则明确要求:“参赛者必须具备至少8,000海里远洋航行经验,并且曾以任何船只单人航行2,000海里,此外还需以其GGR参赛船单人航行额外2,000海里。”[44]

另见

参考文献

书籍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