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乔治·蓬皮杜
法国第19任总统 (1911-1974)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乔治·让·雷蒙·蓬皮杜(法语:Georges Jean Raymond Pompidou;1911年7月5日—1974年4月2日),法国20世纪著名政要,曾任法国总理与法国总统,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在职时间最长的总理。
蓬皮杜原为教师,后因友人介绍而结识夏尔·戴高乐,逐渐进入政坛。1962年4月,他出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理,并持续担任该职至1968年7月。1969年,他在戴高乐辞去总统后,赢得总统大选。其任期位处辉煌三十年的末期,在内政延续戴高乐的现代化政策,创建大型工业集团与法国高速列车,在汽车、农业、钢铁、电信、核能和航空航太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并将座机更换为协和式客机;在外交延续戴高乐的独立策略,同时与尼克松领导的美国与勃列日涅夫领导的苏联关系密切,但却也让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1974年4月,他在总统任期间病逝,时年62岁。
Remove ads
生平
乔治·蓬皮杜于1911年7月5日出生在法兰西共和国蒙布迪夫,其家族原为奥弗涅的农民家庭,父亲莱昂·蓬皮杜(Léon Pompidou)是位小学与中学教师,母亲玛丽·路易丝·沙瓦尼亚克(Marie Louise Chavagnac)是位家庭主妇,他是家中独子[1][2]。当他得以阅读后,他被父母送往阿尔比与图卢兹的学校学习,然后前往巴黎就读路易大帝中学,准备进入专为培训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学校就读[3]。他毕业后在克莱蒙费朗的第92步兵团服役,于1935年10月29日与克洛德·卡乌尔结婚,然后在马赛与巴黎执教[3][2]。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蓬皮杜被动员加入第141步兵团,因能说德语而担任情报官,在本土作战中表现出色,荣获战争十字勋章[3]。法国战败后,他返回巴黎担任教职。其虽敬重贝当元帅的个人品格与爱国立场,然对贝当作为象征的维希政权存有保留,并未积极参与抵抗运动。1944年8月25日,他在夏尔·戴高乐于解放巴黎后的凯旋式中,初次亲见后者。之后,蓬皮杜利用战前人脉,获任戴高乐幕僚之职[4]。此间,他与戴高乐关系渐近,即便辞去戴高乐私人幕僚长一职,转入罗斯柴尔德银行工作后,两人仍关系密切。1958年5月,戴高乐出任法国总理,蓬皮杜再度成为戴高乐私人幕僚长,负责起草新宪法及制定经济政策。1959年,戴高乐当选法国总统,蓬皮杜不愿加入新任法国首相米歇尔·德勃雷新政府,回到罗斯柴尔德银行,却同时受戴高乐任命为新宪法委员会成员之一。1961年,他助法国与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谈判,但仍然拒绝加入政府[3][4]。
Remove ads
1962年4月13日,米歇尔·德勃雷辞去法国总理,蓬皮杜虽从未经选举担任公职,仍被戴高乐任命为新任总理[5]。1962年10月5日,蓬皮杜政府于不信任投票中落败,并向戴高乐提交辞呈,却被要求留任[6]。10月7日,戴高乐解散国民议会,蓬皮杜担任看守政府暂行总理之职。同年11月27日,戴高乐派候选人赢得多数,蓬皮杜再度被任命为总理[7][8][9]。1968年五月风暴爆发,蓬皮杜在戴高乐缺席时,积极与抗议者沟通,重开索邦大学安抚学生,同意改善工人薪资与条件,并说服戴高乐解散国会、举行新选举,令戴高乐派于改选赢得压倒性胜利[8]。之后,他递交辞呈,莫里斯·顾夫·德姆维尔成为新任法国总理。1969年4月,戴高乐因公投失败辞职,提前总统选举,蓬皮杜于6月15日次轮击败参议院主席兼临时总统阿兰·波埃,当选总统[8]。
蓬皮杜上台后宣布欲使法国成为“真正工业国”,并着手阻止自1968年中起日益恶化之货币储备流失。他令法郎贬值,推行一整套经济措施,但未得到戴高乐派支持。然而蓬皮杜仍推进政策,于1969年12月海牙峰会,为英国、爱尔兰、丹麦、挪威四国加入欧共体开启谈判。而对中东政策,蓬皮杜延续戴高乐于1967年起对以色列之武器禁运。其首年内政措施包括设工业发展署促外资入法工业;委建核电站,采高效浓缩铀技术;决建巴黎当代艺术中心(即蓬皮杜中心)。此时他已然成为全权总统,除外交国防外,还扩权至经济社会事务,削减总理主导之部际会议重要性[10]。
1971年第六经济计划乃蓬皮杜涉策之显例,具体化其以工业现代化法国之志,促经济增长、产业集中与出口,核能、电信、电脑化获巨资。1970年代初,法工业生产率年增7%,企业投资达20%,增长超美西欧,略逊日本。1971年5月,其会见英相爱德华·希思,准备令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1972年春,蓬皮杜因民众多不赞成欧共体扩张,解职雅克·沙邦-戴尔马,命前殖民总督与陆军部长皮埃尔·梅斯梅尔成为新任总理。1972年,他诊患白血病,但决定继续执政。1973年3月,其党在议会选剧胜利,但经济增长转为通胀,货币供应与信贷扩张加剧。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等独立共和派愈发独立,为其领袖未来总统选举铺路[10]。
Remove ads
蓬皮杜于白血病末期仍居于政坛,但因其政策受反对派与人民抨击。1974年3月中,其访苏会见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至死前日乃至当晨仍履职,1974年4月2日因多发性骨髓瘤病逝,享年62岁[10]。
另见
注脚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