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嘉义城隍庙戏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嘉義城隍廟戲台
Remove ads

原嘉义城隍庙戏台,又作时敏堂,过去曾是嘉义城隍庙作为酬神谢戏使用的场所,后迁移至台斗街成为在地林氏家族的住宅,并于民国93年(2009年)3月31日时公告为嘉义市历史建筑

事实速览 原嘉义城隍庙戏台(林宅), 别称 ...

沿革

公元1918年(大正7年),嘉义城隍庙的财务管理由住持转换为地方人士,庙务的管理、特殊事件之处理,以及祭典的筹划都交由地方仕商接手,为了兴建戏台设施,在地开始商量经费问题,开始着手对于庙宇的财务管理状况。推举后的第一批管理人为李助与蔡建昌。 根据史料记载,庙埕后于公元1922年(大正11年)建戏台。为回馈社会、教化人心,由当时在地商贾林宽敏出资兴建,同时也在戏台内成立讲解经文与善书,具有教育功能的宣讲堂。

公元1940年(昭和15年),林宽敏之子林文章得知城隍庙因基于庙埕广场运用及吴凤北路扩宽,拟将戏台拆除,因此捐款戏台构材,将戏台拆解运回台斗街,重新组构作为“时敏堂”住宅至今。[1]

2009年,林宽敏之孙林良甲先生经由友人提醒提报历史建筑,2020年,嘉义市政府将斥资985万元进行修复时敏堂,并在2021年修复竣工,未来建筑预计作为文史展示空间使用。[2][3]

建筑设计

时敏堂为闽南传统与日式融合之木构建筑,面积约30坪,坐东朝西向,建筑前设有檐廊与埕。前埕广场作PC地坪,外墙除正面明间台度以木作格栅设计,取其良好通风外,余皆作红砖以叠砌台度。除漳州木构架,时敏堂还设有部分木构架构,如三通五瓜栋架,鳖鱼斗拱等等闽式元素,另有“蚂蝗钉”侧向固定构件、作为防台板收纳之用的“户袋”等日式建材工法。室内保存原色木构彩绘,主梁除绘有太极八卦图,更绘有两面中华民国国旗,神龛后方门板保有覆盖过的对联,例“城仰威灵拜回庙中酬厚泽,隍称绥靖歌喧台上答天恩”等,原为城隍庙戏台对联之构件。[4]

时敏堂屋顶原为歇山顶,屋面燕尾脊,但是迁建时为避免被误认为祠庙,而改用水泥瓦,戏台保存两件文物牌匾,“可以观”牌匾由林宽敏先生所作,取自孔子诗经》,是戏台兼作宣讲堂的重要意涵,另一为门樘上“时敏堂”牌匾。1940年移建后,重新规划调整内部格局。[5]

参见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