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嘉义市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嘉义市行政区划系描述与今中华民国台湾省嘉义市相关之行政区划沿革,故不限于1930年正式出现“嘉义市”之名称,及现今嘉义市之行政区划范围。

目前嘉义市只划分东西两区[1]。而嘉义市目前之范围确立于1982年,其当时未设置市辖区,现今2市辖区系从1990年新增而来[1]。初于市辖区下再划分公园、东门、南门、新南、北门、八掌、西门、北兴、竹围、长荣、北镇等11个联合里[2],后调整为公园、东南门、新南、北门、八掌、北兴、竹围、长荣、北镇等9个联合里[3]。
嘉义市乃1945年系由日治时期台南州嘉义市改制而来[4],全市分为东门、西门、北门、南门、八奖、竹围、北镇、东山等8区。隔年并太保、水上等2区,改为新东、新西、新南、新北、水上、太保等6区[1][5]。1950年改为4镇2乡并入嘉义县,后4镇并置县辖市嘉义市[1],1982年再为省辖市嘉义市,县市分治[1]。
行政区划沿革
今嘉义市一带过去是诸罗山社的活动区域,在台湾荷兰统治时期时为台湾地方集会北部地方会议区的第一区域,而除了诸罗山社外,该区域还包括了新港社、目加溜湾社、萧陇社、蔴豆社、哆啰啯社等位于今台南市的平埔族等社[4]。
进入明郑时期后,今嘉义市一带划归承天府天兴县所管,后来郑经在明永历十八年(1664年)更改行政区划,天兴县改为天兴州[4]。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纳入大清帝国版图,但清朝实际统治区主要是以府城为主的西南部分。而当时今嘉义市一带为诸罗县所辖,并建县治于今嘉义市东区内[4]。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事件中因军民固守县城之事迹,皇帝便下诏改“诸罗”为“嘉义”,是为“嘉义”之称的由来[4]。
而今嘉义市的范围,在清末时属于嘉义西堡和柴头港的一部分[4]。
1895年的乙未战争后,台湾正式改纳入大日本帝国的版图,而清末的台南府嘉义县则在该年6月改成“台南县嘉义支厅”,其厅署即为清朝的嘉义县衙门,但两个月后便改为“台南民政支部嘉义出张所”管辖。隔年4月,又改回“台南县嘉义支厅”,而10月时支厅分为东西南北四区,各区事务统掌于嘉义街。明治三十年(1897年)嘉义支厅改为嘉义县,设办务署于今嘉义市,隔年3月嘉义县四区改称一、二、三、四区,设有区役场,6月嘉义县被裁撤,再次隶于台南县。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四区改回东西南北的称呼,并设置街庄长,隔年废县改厅,今嘉义市归于嘉义厅,而又过了四年后(1905年),6月将四区整并为嘉义区,街庄长改为区长,之后嘉义厅又在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与斗六厅、盐水厅合并,维持到大正九年(1920年)的行政区划改革为止。[4]
大正9年(1920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台湾总督府公布《台湾州制》(大正9年律令第3号)、《台湾市制》(大正9年律令第5号)、《台湾街庄制》(大正9年律令第6号),改正地方制度,规定州、市、街庄不仅是行政区划,也是地方公共团体。将台湾西部十个厅改制为州,东部则改设为厅。而今嘉义市范围为当时的台南州管辖,先后行政区划为嘉义街及嘉义市。
日大正九年(1920年),台湾划分为五州二厅四十七郡三市155街庄,今嘉义市一带设为嘉义街,隶于台南州[4]。而因为此一改变,嘉义一带曾有发起“置州运动”,但终归失败,不过后来在大正十四年到昭和二年(1925年-1927年)以嘉义市街内地人的商工团体为主的“促进市制实施同盟会”发起“市制运动”,要求将嘉义升格为市[6],而促成之后的升格。
此一时期嘉义街内分为嘉义、山子顶、埤子头、下路头、卢厝、红毛埤、车店、北社尾、台斗坑、竹围子、竹子脚、后湖、大溪厝、柴头港、港子坪、刘厝十六个大字。而嘉义大字下又分成“东门内”、“东门外”、“西门内”、“西门外”、“南门内”、“南门外”、“北门内”、“北门外”、“大街”、“内教场”、“总爷”等十一个小字,主要是沿用清代时的地名而来[4]。
昭和五年(1930年)1月20日嘉义街正式升格为嘉义市[6],与嘉义郡、台南市同等级,之后于昭和七年(1932年)1月1日实施新町名[7],将原本嘉义大字下的十一个小字改成十七个町,而外围仍有十五个大字[4]。


1945年中华民国在台湾成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将日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十一个州辖市则改为九个省辖市与两个县辖市,其中嘉义市为三等省辖市[4],并一度计划更名为爽文市,但并未实行。
战后的嘉义市在民国三十四到三十九年(1945年-1950年)为省辖市,辖区还包含了太保区与水上区,1945年12月1日初分为东门区、西门区、北门区、南门区、八奖区、竹围区、北镇区、东山区等八区。1946年6月及8月,原台南县水上乡、太保乡先后编入嘉义市,并废除乡公所改制为区,行政区改划为新东、新西、新南、新北、水上、太保等六区[1][5]。
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台湾省政府调整行政区域,全台划分为十六县五省辖市一管理局,该年8月原嘉义市辖区改设新东镇、新西镇、新南镇、新北镇、水上乡与太保乡,隔年11月撤销新东、新南、新西、新北四镇建制合并成立嘉义市公所,成为嘉义县唯一的县辖市。民国四十二年(1953年)嘉义市调整里邻规划,将161个里裁并成105个,之后又有数次调整,在民国六十七年(1978年)时全嘉义市共有104里[4]。
民国七十一年(1982年)7月1日,在地方人士多年奔走下,嘉义市再升格为省辖市,而在七年(1989年)后因郊区成长,又增加6里,1990年10月6日,嘉义市划分为东区、西区二区[1],各辖55里[4]。之后又再整并。1998年(民国87年)台湾省精省后,嘉义市由台湾省政府改为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内政部)管辖,并由省辖市改制为市。在2010年2月1日后,现在的东区共39里,西区共45里,虽然只裁撤24里,但因而更改或废除的里名却有51个[3]。
下表为各行政区与日治时期区名、町名、大字名对照表:
市辖区简介
东区位于嘉义市东隅,辖区土地面积有29.1195平方公里,是嘉义市政府所在地。其以文化路与西区毗连,北临嘉义县民雄乡、东接竹崎乡与番路乡、南连中埔乡;而嘉义市区首先发展的诸罗城、乃至以山光水色著名的兰潭风景区亦皆位在东区境内。
西区位于嘉义市西隅。辖区土地面积有30.9061平方公里,为嘉义市议会的所在地。行政区域略以文化路、国华街以西为范围,北临民雄乡、西毗太保市、南连水上乡、东南与中埔乡为界,地势平坦,具有都市及乡村两种型态特色。
列表
嘉义市共辖2区,以下资料时间为2024年底[8]。
- 人口消长计算方式为2024年底人口减去2023年底人口,负值以红字表示,正值以蓝字表示,没有增长以绿字表示
- 各区人口密度以4舍5入至小数点前1位计之
联合里

联合里为嘉义市政府施行的辅助行政划分,设置于市辖区之下。每一市辖区依据实际发展情形配合当地各里特色,划定4到5个次分区,将具有邻近特性,且若干文化、历史特质的里集结起来,俾以有效利用里邻资源并凝聚居民的向心力,相互合作以发挥区里自治精神,共同推展市政建设[2]。目前嘉义市共有2个市辖区及9个联合里[2]。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