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因信称义

新教的核心思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因信稱義
Remove ads

因信称义拉丁语Sola fide,又称“唯独信心”)是路德宗及整个新教的核心教义。意思是:人在上帝面前被判无罪(称义),[1]不是因为行为或功德,而是因着上帝的恩典,单单透过信心接受耶稣基督的救赎[2][3]

事实速览 信义宗, 历史 ...

从这教义的角度看,只有当一个罪人以信心领受上帝的赦罪时,基督透过为人类牺牲所成就的救赎,其功效益处才真正归于他们。若没有信心,这份赦罪便无法生效,其益处也随之丧失。换言之,信心就是接受上帝赦罪的唯一管道。[4]

因信称义亦称为“唯独信心”:罪人得救是借着信心,而不是靠行为。《圣经》中有许多章节表达这个观念,例如《罗马书》第三章,《加拉太书》第三章及《以弗所书》第二章。其中“不是出于行为”这一句,明确排除了靠人神合作、结合信心与行为来得救的可能性。[5]“唯独信心”是“靠信心,不靠行为”的另一种说法。一个借着信心得救的人,必然会行善,[6]但这些善行是已得赦罪的结果,而不是赦罪的原因。[7][8]

这一教义与天主教[注 1]及东正教[注 2]的观点有所不同。后者认为,得救除了信心之外,还须以善行作补赎的配合。[注 3]

Remove ads

概念

Thumb
1861年画作,描绘马丁·路德艾福特发现“因信称义”教义的情况。

圣经希腊文中,“称义”这个动词的意思是“被判为无罪”。[1][注 4]基督教原罪观认为,人因堕落无法凭自身力量达到真正的正义,唯有透过上帝所差遣的耶稣基督,作为替人类承担过错的牺牲,人才能真正从罪恶中获得释放、救赎。[17]中世纪罗马教廷强调透过“善行”、“圣功”来得到称义,而宗教改革则提出“唯独信心”的教导,强调得救是凭信心而非行为。

在新教神学中,“唯独信心”(Sola Fide)是《圣经》里清楚的教义:罪人只要以信心接受耶稣为罪所付出的牺牲,就能得着救恩,[18]而人的行为不能换来赦免。[19]经文强调信心是神所赐的恩典,是一份属灵的礼物,而真正得救赎的人,必会因着上帝这个恩典而自然地结出善行。虽然恩典、信心与行为在信徒的现世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但行为并非获得救恩的条件,而是获赦罪得救恩的结果。《以弗所书》指出:“你们得救是靠着恩典,借着信心。这不是出于自己,而是 神所赐的;这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是 神所作成的,是在基督耶稣里创造的,为的是要我们行各样的善事,就是 神预先所安排的”《罗马书》进一步说明,在称义的教义中,恩典与行为彼此排斥:“既是靠恩典,就不凭行为;不然,恩典就不再是恩典了。”

新教学者认为虽然信心是无形的,但它会透过行动显明出来,如《马太福音》所言:“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以及《雅各书》:“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这些《圣经》经文指出真正的信心必然结出可见的果子,但这些果子并不是构成称义的基础。

Remove ads

圣经相关章节

用来支持此主张之经节:

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
— 《创世记》第15章第6节 [20]
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
— 《罗马书》第1章第16节至第17节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借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好在今时显明他的义,使人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既是这样,哪里能夸口呢?没有可夸的了。用何法没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吗?不是,乃用信主之法
— 《罗马书》第3章第23节至第27节
如此说来,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凭着肉体得了什么呢?倘若亚伯拉罕是因行为称义,就有可夸的,只是在神面前并无可夸。经上说什么呢?说:“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做工的得工价,不算恩典,乃是该得的。唯有不做工的,只信称罪人为义的神,他的信就算为义。
— 《罗马书》第4章第1节至第5节 [21]
我们既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我们又借着他,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并且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
— 《罗马书》第5章第1节至第2节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
— 《以弗所书》第2章第8节至第9节 [22]
无知的加拉太人哪!耶稣基督钉十字架,已经活画在你们眼前,谁又迷惑了你们呢?我只要问你们这一件:你们受了圣灵,是因行律法呢,是因听信福音呢?你们既靠圣灵入门,如今还靠肉身成全吗?你们是这样的无知吗?你们受苦如此之多,都是徒然的吗?难道果真是徒然的吗?那赐给你们圣灵,又在你们中间行异能的,是因你们行律法呢,是因你们听信福音呢?正如“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所以你们要知道:那以信为本的人,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 《加拉太书》第3章第1节至第7节
Remove ads

宗教改革

新教坚持“因信称义”的教义,源自马丁·路德天主教贩售赎罪券的强烈反对。赎罪券最终成为宗教改革的导火线。[23]

路德自1505年进入修道院后,长期陷于信仰与灵性挣扎,深感自己罪孽深重,难以取悦上帝。直到他在威登堡大学教授圣经,深入研读《罗马书》一章17节“义人必因信得生”,才领悟人得救不是靠努力或功德,而是全凭上帝的恩典。[24][25]这一领悟带来他心灵上的释放。[26]

16世纪初,赎罪券滥发,[27]教宗宣称购买者可获赦罪救恩。路德认为此举违背圣经真理,与《罗马书》和《加拉太书》的教导相悖。[28]1517年10月31日,他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张贴于威登堡教堂门上,呼吁学术与教会讨论,引发宗教改革。

1520年,教宗宣布路德为异端;翌年正式将他逐出教会。路德在沃木斯议会受审时坚持,除非以圣经证明他错误,否则不撤回主张。最终,皇帝查理五世宣布他为异端,并下通缉令。萨克森选侯腓特烈三世安排他在瓦尔特堡避难。

避难期间,路德翻译圣经为通俗德文,使平民也能阅读上帝的话语。1530年,教宗威胁以武力镇压改革派,路德派(即后来的路德宗)被逼脱离天主教会。[29]

唯独信心

年轻时,路德为寻求与圣洁的上帝和好,努力遵行天主教教义中的各种称义途径,包括斋戒祷告和自我惩罚,却仍感到绝望。[30]直到他反复研读《诗篇》和《保罗书信》,才深刻领悟:人在上帝面前称义,并非靠功德或赎罪行为,而是唯独借着信心。[23]

“唯独”一词

马丁路德在翻译《罗马书第3章第28节时,特意在“信”前加上“唯独”一词,[31][注 5]将此节翻译为“唯独借着信心”(allein durch den Glauben)。[33]强调得救完全不靠行为。[34]一些天主教会内反对者对此大加挞伐,认为这是对圣经的曲解,[33]后来天主教特伦托会议更批评此为异端,[35]但学者指出一些天主教圣经译本其实也加入了“唯独”一词。例如1488年纽伦堡版本译为“nur durch den Glauben”(仅靠信心);而广为天主教采用的《七十士译本》也常在希伯来文未出现的地方插入“唯独”一词,如申命记3:11、6:13,撒母耳记上10:19。[33]早期教父著作及天主教文献也常明言:“人唯独藉信称义”。[注 6]正因如此,荷兰天主教神学家伊拉斯谟在其著作《论讲道之道》中也为路德的翻译辩护:“‘唯独’一词,今时今日从路德口中所出时遭众人唾骂如石击,然而在教父著作中却被奉为正朔。”[41]

  • 4世纪教会圣师圣依拉略(St. Hilary)释经时所指的“唯独藉信心称义”(拉丁文:Fides enim sola justificat)。[37][31][39]
  • 4世纪教会圣师、该撒利亚主教圣巴西流教导“人本身没有真正的‘义’,唯独藉信靠基督被称为义”(通用希腊文:ἀλλ ̓ ἔγνω μὲν ἐνδεῇ ὄντα ἑαυτὸν δικαιοσύνης ἀληθοῦς , πίστει δὲ μόνῃ τῇ εἰς Χριστὸν δεδικάιωμένον)。[42][37][31]
  • 4世纪米兰主教圣安波罗修(又译圣盎博罗削):“唯独藉信心,白白地得蒙赦罪”(拉丁文:Sola fide, gratis accipiens Remissionem Peccatorum)。[43][37]
  • 4世纪教会圣师约翰一世(天主教译金口圣若望):“唯独藉信心称义”(英译:declared righteous on the score of faith alone...)[38]
  • 4世纪教会圣师耶柔米(天主教译圣杰罗姆)《罗马书》注释:“天主唯独藉信称义”(拉丁文:Deus ex sola fide justificat)。[44]
  • 4世纪教父维多理诺(Marius Victorinus):“唯独信心称义”(Ipsa enim fides sola iustificationem)。[31]
  • 6世纪普瓦捷主教福图内特斯(Venantius Fortunatus):“单靠信心已足够”(sola credulitas sufficit)。[45]
  • 12世纪天主教嘉尔笃会创办人圣勃路诺:“在毫无功德的情况下,唯独藉信称义”(justificatur sine omni merito: per solam fidem)。[46]
  • 12世纪天主教圣师伯尔纳铎:“唯独藉信称义”(solam justificatur per fidem)。[31]
  • 13世纪天主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唯独藉信心称义”(Non est ergo in eis spes iustificationis, sed in sola fide)。[47][31][39]
  • 1476年天主教意大利文圣经“唯独信心”(sola fede)一译。[48][注 7]
  • 1483年天主教纽伦堡德文圣经“唯独信心”(gerechtfertigt...nur durch den Glauben)一译。[48][40][39]
  • 1906年法国天主教学者杜切讷蒙席承认,早期罗马教会曾教导“从亚伯拉罕开始,得救称义,与上帝和好,都是单靠信心。”(Le salut, la justification, c'est-à-dire la réconciliation avec Dieu, ne vient que de la foi. C'est le régime inauguré avec Abraham.)[50]
  • 1943年天主教意大利文《圣经注释本》《加拉太书》2章16节:“唯独信靠耶稣基督”(solo per la fede di Gesù Cristo)。[51][52]
  • 1956年天主教道明会法文《耶路撒冷圣经》《加拉太书》2章16节:“唯独信靠耶稣基督”(seulement par la foi en Jésus Christ)。[53]
  • 1968年天主教《思高圣经》《罗马书》注释:“获救与成义的唯一方法:凭着信德”。[54][55]
  • 1979年天主教拉丁美洲主教团(CELAM)认可西班牙语《今日主言:普及本圣经》第二版《加拉太书》二章16节:“唯独信靠耶稣基督”(únicamente por creer en Jesucristo)。[56]
  • 1992年天主教美国主教团(USCCB)认可《好消息译本》修订版《加拉太书》二章16节:“我们知道,一个人唯独藉相信耶稣基督才能称义。”[57]
  • 2008年天主教官方意大利文圣经《加拉太书》2章16节:“唯独信靠耶稣基督”(soltanto per mezzo della fede in Gesù Cristo)一译。[58]
  • 2008年11月时任教宗本笃十六世在接见海外朝圣团、讨论称义问题时承认,“人在上帝面前称义,所依靠的唯独是对基督的信心,而不是人的任何功劳”。[59]

现代路德宗护教学认为,“唯独信心”只是保罗在《罗马书》、《加拉太书》和《以弗所书》中“因信称义”教导的简洁表达,并非新创或偏离圣经。[8]

Remove ads

雅各书

路德早年曾怀疑《雅各书》是否出自使徒之手[60]甚至称其为“稻草书信”,[61][62]因他认为其中“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雅2:26)与保罗“得救不是出于行为”的教导相矛盾。[63]但后来,路德在《大问答英语Luther's Large Catechism》和个人书信中改变立场,[64]承认《雅各书》是上帝具权威的启示,[65][66][67]称其为“上帝藉大能颁布的律法”,[68]路德宗的《协同书》也一致认定《雅各书》属于新约正典。[60]1531年《奥斯堡信条辩护文》进一步指出,雅各与保罗的教导并不冲突:雅各强调的是,信徒在得救后,应以行为向他人见证自己是义人。行为是称义的“果子”,而非“条件”。[69][70]

圣经学者认为,雅各只是重申耶稣在《马太福音》7章20节的教导:“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71]而在雅各书2章10节,他也明确否定行为能使人称义的可能性。[72]现代路德宗教会认为,保罗与雅各的焦点不同:保罗探讨的是未信者“如何得救”;雅各则教导信徒在“得救后”如何以行为活出感恩与成圣的生命。[69][73]以《雅各书》中亚伯拉罕以撒为例,他早在以撒出生前就已被神称义,[74][75]“献以撒”只是他义人身份的外在证据。[76][77]

Remove ads

核心教义

路德宗根据圣经认为,上帝创世之先,世界是完美和圣洁的。然而,当亚当及夏娃不服从上帝的命令,屈服于撒旦引诱之后,他们便失去了原有圣洁的形象。路德宗认为上帝的审判临到他们:“你们必定死”[78]。路德宗神学指出,由于亚当及夏娃的原罪,从由那时起,所有的人都在罪孽受孕、出生[79] ,心里只有恶念[80] ,“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81] 。由于所有人均死在罪中与上帝隔绝[82] ,他们不能藉自己的努力及行为与上帝和好[83]。路德宗相信耶稣基督是父上帝差来,为要把人类从罪恶与惩罚中买赎回来。路德宗根据圣经认为上帝的儿子耶稣承担“我们众人的罪孽”[84] ,在十字架上把自己献上作赎罪的祭,成为众人的赎价[85] ,因人类的罪的缘故而死,替代罪人死亡 [86] 。路德宗坚信耶稣复活,完全肯定了上帝已接纳基督为代罪羔羊的确据[87] 。路德宗相信上帝已把所有罪人称为义(普世称义英语Unlimited atonement),宣告所有罪人因着基督的缘故称义,“因(耶稣)一次的义行,众人也就被称义得生命了”[88] 。路德宗认同这是圣经的核心信息,正是教会存在的意义。路德宗相信每个人借着上帝所赐的信心领受这份礼物,而非借着人的好行为[2] 。路德信仰中所指称义的“信”就是信赖基督及祂救赎的伟大工作,这“信心”紧守上帝在基督里预备的救赎[89][18]。路德宗坚信,虽然基督为所有人死,拒绝以信心接受上帝赦罪的人将失去基督为他们赢取的赎罪[90] ,“不信的,必被定罪”[91][92]

路德教会《施马加登信条》清楚解释“称义”的概念,指出“因信称义”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

这是第一条,亦是最重要的条款:耶稣基督是我们的上帝和主,他受死,是为我们的过犯;他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罗马书4:25)。唯独祂是上帝除去世人罪孽的羔羊(约翰福音1:29),上帝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祂身上(以赛亚书53:6)。世人都犯了罪,却蒙上帝的恩典,因基督的买赎,凭着耶稣的血,就白白地称义(罗马书5:23-25)。由于人必须相信这事,而不能以任何行为、律法或功劳获得它,所以唯独此信称人为义,这是明确的真理……即使天、地及今世的事物都要毁灭,在此条款上都不会有什么退让、妥协,更不会认同任何与此相违背的教导[93]
Remove ads

其他宗派的看法

基督徒普遍承认人需与上帝和好,然而新教与天主教在实现此目标的方法及信徒在神面前的地位上,存在显著差异。

其他新教教会

大多数新教教派都采纳马丁·路德的主张:人唯独借着信心、凭上帝的恩典才能称义。事实上,早在宗教改革之前,法国神学家雅克·勒菲弗·戴塔普勒已提出类似观点。天主教认为称义是使人成为公义的过程;新教则主张,称义是基督将自己的义归算给信徒,使他们在神面前被视为义人。[18]

新教认为,信徒因耶稣完全遵守律法并献上赎罪祭而得以称义,这完全是神的恩典,不靠人的行为。若称义需靠善行,那么基督的牺牲就失去了意义,救恩也不再是恩典。[94][95]既然神已称信徒为义人,就不再定他们的罪。[96]与路德宗不同,归正宗更强调“一次得救,永远得救”。[97][注 8]

此外,归正宗与部分浸信宗教会也接受加尔文预定论,认为得救是神的拣选,而非人自由意志的选择。若人能主动选择神,就与圣经中神主动拣选人的教导相矛盾。

圣经教导称义是人在神面前获得公义地位的唯一渠道,使人能与神恢复关系。因人本性堕落,并非天然属神,反而是“可怒之子”(《以弗所书》第2章第1节至第3节)。神的忿怒是否留在人身上,取决于人是否接受祂所提供的救赎安排(《约翰福音》第3章第36节)——即借着耶稣基督的救恩(《罗马书》第3章第23节至第24节)。只要相信耶稣,罪人就能在神面前被称为义人。[18]

天主教

天主教承认信仰的力量,但是这不是得救的充分条件。天主教教导人称义靠着信心,但也要靠着行为(善工、守律法)得救,《天主教教理》多处指出两者俱备才是完满的信仰:

基督徒及已成义的人依然有遵守十诫的责任...众人因信德、圣洗及遵守诫命而得救 ——《天主教教理》第2068条 [102]
在圣神和爱德的推动之下,我们才能为我们自己并为他人赚得为成圣、为增加恩宠和爱德,一如为得到永生有用的恩宠。 ——《天主教教理》第2010条 [103]
我们能为自己和为别人赚得一切有用的恩宠,为到达永生,和得到必须的世物。 ——《天主教教理》第2027条 [103]
训导的权威也伸展到自然律的特殊规范,因为造物主要求遵守的这些规范,为得救是必要的。 ——《天主教教理》第2036条 [103]

由于始祖亚当厄娃犯了原罪,人一出生便有。天主爱人,愿意派遣祂的圣子耶稣来到世上救赎人类,人类方能借着基督的圣死及复活,与天主修和。故人若透过皈依基督,悔改过错,便能重新获得天主的神圣恩宠

人在领洗时,获免除过去所犯的一切罪过和罪罚。坚振圣事,则是“领受”天主圣神,让领洗时所得的圣宠在心中更坚固。藉圣神的力量,能推动人多行善功,并负起信徒使命,作基督的见证。成人领洗者于领洗时同时领取坚振圣事。婴儿领洗者,则在懂事或成年后,需学习及认识天主教信仰,方能领取坚振圣事,成为天主“真正”的子女。

天主教信仰,除主张悔改皈依外,同时强调需于生活中活出基督的爱。人性的软弱使很多人在接受天主信仰后继续犯罪。但天主愿意人让透过办告解,而得到罪过的赦免。故信友犯罪后,能透过修和圣事,增圣宠、加圣佑,藉圣神的力量,改除恶习、修德行善,与天主关系更亲密,成为更爱天主的人[104][105]

Remove ads

东正教

东正教透过对“圣化”的积极肯定,间接否定新教所主张的“唯独信心”与“因信称义”,认为称义不仅是神的工作,也需要人的参与与配合,亦即“人神同工”。[106][11]

称义的标准

圣经》里对于上帝宣布人为义一事讨论得最明确详尽的一本书是《罗马书》。作者保罗在《罗马书》所提出的论据要点是:犹太人外邦人都无法通过行为,无论是谨守摩西律法或仅是由于尊重本能的道德律而行善,在上帝面前获得公义的地位[107]。惟独借着相信耶稣基督,犹太人和外邦人才能得以称义[108]。《罗马书》最后几章(第12-15章)劝告信徒要有敬虔的行为,但不是为了称义,乃是称义之后出于感恩自然流露出的好行为[109]

参见

注释

  1. 根据天主教教义,“遵守诫命”、“个人功德”和“守律法”都是得救必须。[9][10]
  2. 东正教相信在获得救恩的过程中须要“人神同工”。[11][12]
  3. 新教认为,耶稣已经替代人类成为完全的赎罪祭、偿还人类一切罪债,故人毋须以自身力量、善工去补赎。[13][14][15]
  4. 当中的“义”指“正直”、“无罪”、“被神悦纳的状态”。[16]
  5. 德语副词一般必须放在句子第二位置的动词后面,谓语动词前面放置主语或者句子需要特别强调的内容,如果非主语成分占据第一位置则主语要放在动词后面,因此这里路德意图特别地强调“唯独”这个字眼[32]
  6. 据统计,教会历史上至少有二十八位教父曾教导“唯独信心”称义。直到十二世纪,仍有至少一位神学家系统性地传授此教义。[36][31][37][38][39][40]
  7. 半世纪后的威尼斯意大利文圣经(1538年)亦有“唯独信心”(sola fede)一译。[49][48]
  8. 关于路德宗立场,请参阅[98][99][100][101]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