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为监测台湾各地区、各生命期国民的营养状态已及相关健康状况之变迁,所进行的大型调查研究[1]

由于台湾族群文化与地理的多元性,国民营养健康状况调查皆采分层抽样方式,目的为收集足够具代表性的资料以反应偏远(离岛、山区、东部)与各年龄族群之营养与健康状态。国民营养健康状况调查为目前可供探讨台湾民众营养状态最主要的资料来源,提供政策分析与评估的重要指标资讯。调查结果中的流行病学数据亦常见于新闻报导中所引述。[2]

自2021年起,计划名称改名为“国民营养健康调查”。[3]

全国性调查之目的为真实反映台湾人饮食营养状态,以作为政府政策研拟之参考,利用科学化之复杂抽样方法抽样调查民众与家户,数据之全面性有赖中选民众积极参与。

沿革

中华民国行政院卫生署(现卫生福利部)从1981年起,委办第一次国民营养调查。历经第二次国民营养调查(1986),第一次国民营养健康状况调查(1993-1996)、第二次国民营养健康状况调查(老人国民营养健康状况调查(1999)、国小学童国民营养健康状况调查(2000))、第三次国民营养健康状况调查(2004-2008)、以及在2010年与2011年分别针对国中与高中生进行的营养调查。自2013年起,为每年持续进行的调查。[4][5]

英文名称为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in Taiwan (NAHSIT)的国民营养健康调查,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已正式发展为每年持续进行的营养监测体系,由中央研究院执行。[5]

调查内容

饮食评估调查

在1980年代的国民营养调查,利用食物盘存法进行家户与个人饮食评估。1990年代之后的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开始利用24小时饮食回忆法进行个人饮食评估。[6]

饮食评估调查可反映民众的营养或食物摄取状态。例如,台湾民众钙质摄取不达建议量。[7]

营养状态评估

Thumb
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进行体组成X光检查的巡回体检车。摄于2013年。

体位测量则反映个人整体营养状态。早期营养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皮下脂肪厚度等指标。2005年之后,加入双能量X光吸收仪,用以更精密测量体组成(体脂肪骨质、肌肉等)。

血液与尿液等检体中的生化指标英语Biomarker,可反映个人或群体的营养状态。[8][9]例如,台湾民众碘摄取不足的现象。[10]

2005年的调查开始,引入双能X光吸光测定法(DXA)进行体组成检查。

营养知识态度、饮食与健康行为

营养状态受到个人饮食行为所影响,而饮食行为反映个人饮食与营养知识与态度。因此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亦在每波中评估民众的营养相关知识、健康态度、与饮食行为。[11][12]

饮食环境

已有学者利用地理资讯系统分析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受访者周边之食物店家分布,并借此探讨饮食环境与受访者健康状态之关联性。[13]

其他健康指标

包括代谢症候群相关指标(血糖血压血脂)、血液学指标(全血细胞记数)等。[14][15]

调查结果

以往调查结果皆在调查结束之后发布。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网站刊登过去的调查方法与结果报告[1]。近期调查则刊登于国民健康署网站[5]

有几次调查的结果已于亚太临床营养学期刊(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以特刊方式刊登。[16]除此之外,丰富的资料也提供医疗卫生界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实证探讨,探讨台湾的营养健康问题。中英文论著产出丰富,散见硕博士论文与西文论文数据库。新闻报章亦广见引用。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