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
中华民国(台湾)国立图书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简称国资图)是台湾三所国立图书馆之一,为中部最大的图书馆,前身为1923年成立的台中州立图书馆,位于台中市南区,有推广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数位资源服务,以及辅导地方公共图书馆的任务。[5]公共资讯图书馆历经3次迁馆、4次改名及多次改隶,并在旧省政府之驻地设有黎明分馆和中兴分馆。
公共资讯图书馆是一所以数字化为主题的公共图书馆[6],提供了丰富的数位资源服务,包含电子书、电子杂志与报纸,以及儿童绘本、语言学习、数位典藏和各个学门主题之数据库,并设有数位休闲中心、数位美术中心、数位资源区、数位录音室、语言学习区、视听欣赏区等数位硬件设施。该馆还有针对儿童、青少年、老人、听视障者等不同读者群体的专区,如儿童学习中心、青少年区、乐龄学习资源服务区、听视障资讯中心,也设有文化交流与展示的场所,如多元学习教室、原住民族资料区、新住民服务区、留学资料区、美英法比利时等国的资料中心。其特藏文献包括日文旧籍、二战后的台湾文献、民初线装书、中国方志、法院裁判书汇编、亚洲开发银行出版品等。[7]
2014年,国际图书馆协会(IFLA)将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登录在“此生必去的1001座图书馆”名单上,是台湾第一座登录在该名单上的图书馆。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1920年,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现称)在台中州知事加福丰次的倡议下成立[8]:135,以台中州知事旧官舍2楼为临时馆址;随后移至台中公园内,并在1921年正式开馆。1923年5月15日,该馆定名为台中州立图书馆[9],正式设立[8]:135。1928年,因旧馆空间狭窄,开始在台中州台中市大正町建设新馆[8]:135。1929年10月,台中州立图书馆迁至新馆[9]。1946年3月1日,更名为台中县立台中图书馆[10]。1946年3月6日,再改名为台湾省立台中图书馆(简称省中图),隶属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首任馆长庄垂胜上任[10]。
1947年5月,台湾省政府成立,台湾省立台中图书馆改隶属于台湾省政府教育厅[9]。1972年3月24日,位在精武路的新馆与所属的中兴堂完工,台湾省立台中图书馆迁馆至此,并曾计划改名为“台湾省立中正图书馆”、“中正厅”[11],但没有实现。1976年6月12日为配合台湾省政府政策成立黎明分馆,并于1997年10月23日改隶台湾省政府文化厅[9]。1999年7月,该馆因精省而改制为国立台中图书馆(简称国中图),改隶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8]:135。2005年,行政院核定迁建新馆为新十大建设之一[12]:5。2007年3月9日,中兴堂移拨给国立台湾交响乐团(2012年1月再改由国立台湾体育运动大学接管)[13][14]。
2008年8月1日,国立台中图书馆改隶中华民国教育部[9]。2009年9月9日,新馆动工,以建构数位图书馆为目标[9]。2012年5月15日新馆试营运,6月3日开幕。2013年1月1日,该馆更名为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简称国资图),同时将台湾省政府图书馆收编为中兴分馆[9][15];而位在精武路的旧馆则改为精武分馆,于2013年8月1日开始以ROT方式重新营运[16][17]。精武分馆于2015年11月改由台中市立图书馆营运,馆名改为精武图书馆[18]。
Remove ads
总馆
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占地2.164公顷,楼地板面积约41,797平方米,为地上5层、地下2层的建筑[22]。该馆由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在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设计[12]:64[23][24]:36,造价约12亿新台币[25][26]。建筑的设计灵感源自于莫比乌斯带及克莱因瓶[27]。室内设计采用“out-side-in”的概念,将每层楼的窗景融入摆设中[12]:72[22][25][28]。建筑外部以8种不同粒径的白色马赛克磁砖拼贴[23][12]:74,河流律动之建筑外观源自早期台中聚落依河流(柳川、绿川)而集结,象征知识如同经由河流反复淘洗中,淬炼而生[23][25][26]。
户外地景庭园的的公共艺术“读乐、无限、大未来”以不锈钢和大理石构成,并以“阅读无限”的概念当出发点[23]。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入围2013年台湾建筑奖,并荣获2012年IDA国际设计建筑金奖及第3届台中市都市空间设计大奖等奖项[29]。

1996年,台湾省立台中图书馆(当时的名称)完成图书馆全面自动化操作系统[12]:4。馆内包含许多创新设备,如增强现实(AR)、体感互动装置、Lucky books、射频识别(RFID)自动还书分检机及各种功能的机器人等[12]:76[27][32]。在机器人方面,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于2011年与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合作开发能自主运书的第一代“波比”机器人,是全台湾最早引进机器人服务的图书馆。2017年,馆方启用第二代“NAO”机器人来提供为儿童说故事的服务。2018年10月,馆方与亚太电信合作开发的第三代“凯比”机器人引入,其功能以伴学为主[33]。
另一方面,该馆设有为身障者设计的桌子[23]及听视障资讯中心[28]。2015年12月,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荣获“台中市无障碍友善环境评选活动”的特优奖[29]。
Remove ads
组织架构

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的组织架构第1层为馆长、第2层为副馆长、第3层为馆务会议、研究员与副研究员,而第4层则包含主计室、人事室、秘书室、分馆服务管理中心、数位资源服务科、多元文化服务科、辅导推广科、阅览资讯科、知识组织科、系通资讯科及研究发展小组等[19]。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的馆徽由李长沛创作,以“窗”当做设计理念[34]。
- 黎明分馆:位于台中市南屯区黎明新村,设立于1977年6月12日[9],目的为服务当时省政府黎明办公区,主体为地上4层、地下1层的建筑。本馆是国资图的分馆服务管理中心,负责管理各分馆的各项业务。该馆的总楼地板面积为942.36平方米,目前馆藏约有7多万册[35]。
统计
除了一般书籍以外,该馆还典藏有约2,3000册的日治时期资料、近1,5000册的民初线装书、约1,8000册的政府出版品及约8,500册硕、博士论文[28]。此外,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设有期刊报纸阅览区,并典藏了1981年后的台湾各主要报纸的合订本[28]。国资图亦有典藏外国文化相关图书资料,计有新住民服务区的东南亚国家、美国资料中心、英国资料中心、法国资料中心及比利时资料中心[28]。
Remove ads
历任馆长
Remove ads
重要奖项
2014年,国际图书馆协会(IFLA)将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登录在“此生必去的1001座图书馆”名单上。此外,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也是台湾第一座登录在该名单上的图书馆[32]。
2015年,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参加中华民国图书馆学会举办的“2015年台湾十大非去不可图书馆”网络票选活动[49][50],但最终未能入选[51]。
大众运输
- 台铁
- 台中市公车(依客运业者分)
- 台中市公车(依停靠站牌分)
- 公共资讯图书馆(复兴路):37、60、82、89、100、101、105、281
- 公共资讯图书馆(建成路):35、41、500
- 公共资讯图书馆(五权南路):23、102、281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