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国语罗马字
現代漢語的羅馬字表記法之一、過去的中華民國國家標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国语罗马字是一套汉语官话汉字拉丁化方案,曾是中华民国国家标准。它和通字方案一样使用复杂的拼写规则来标示声调,不像其他方案要用到特定的“调号”或数字。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4年2月2日) |
因为以拼写来标调,国语罗马字的拼音中不少字母也用来标示声调,而不代表实际的音节。例如汉语拼音和威妥玛拼音的ai,在国语罗马字可写成ai、air、ae,或ay(分别表示国语的四声)。这里的r不发声,仅标示阳平声。但阳平声不一定以r代表,就像国语罗马字的iou、you、yeou,或yow,对应汉语拼音和威玛拼法的you。繁琐的规则使国语罗马字不便学习与运用,因而一直无法普及于社会大众。但国语罗马字不需特殊符号或数字标调。
历史
由林语堂倡议,赵元任作主要研究,从1925年到1926年获国语推行委员会协助,1928年9月26日由国民政府大学院公布。它与当时已流行的注音符号并存,其后于1940年易名为“译音符号”;林语堂还另提出简化版[1],中华民国教育部称“林语堂式”。在1986年1月它被修改为注音二式取代。
音节拼写特点
- v(ㄪ)、ng(ㄫ)、gn(ㄬ)等三个音位在新国音颁布后不再使用,仅用在标记方言。
- y 可作为空韵([ ͡ɯ]、[ ͡ɨ])、元音([i])或半元音([j]):y 作空韵时可独立或后面带一个辅音;y 作元音或半元音时后面一定跟元音而不会单独出现。
- 以撇号分隔会混淆的相连音节,如:西安 Shi'an。
- “东、送”等字韵母ㄨㄥ为 ong,“翁、瓮”等字韵母ㄨㄥ为ueng,二者不同韵。
Remove ads
声调规则
标示声调是借由加入或改变字母(替换另一字母),多为更动元音或双元音。注意下表所指母音指 a、e、i、o、u、y 等字母(iu部分变化较特殊);浊音声母则指 m、n、l、r 等字母。
Remove ads
其他特殊规则
- 老国音特有之v(ㄪ)、ng(ㄫ)、gn(ㄬ)等三个浊音变调方式如 m、n、l、r。
- 老国音的短促入声,则在韵尾加上 q;例如:贴 tieq、鹿 luq。
- 韵尾之 i、n 省去;例如:孩儿 hair-erl 写作 harl,扇儿 shann-erl 写作 shall,味儿 wey-erl 写作 well。
- y、i、iu 等韵加el,其余加 l;例如:丝儿 sy-erl 作 sel、今儿 jin-erl 作 jiel、鱼儿 yu-erl 作 yuel;明儿 ming-erl 作 miengl、后儿 how-erl 作 howl。
以下是规则的例外字词:
- “罗马字”国际上的名字为Romatzyh(本应为Luomaatzyh),以配合罗马的名字Roma。
- 虽然“一”、“七”、“八”和“不”字的声调随内文改变,它们的国语罗马字拼法恒定,分别是 i、chi、ba和 bu。
使用状况
国语罗马字使用不广,公布后很多年仍多用威氏拼音。但其部分标调规则仍然在某些无法使用附加声调符号的场合下被沿用,如现今中国大陆虽使用汉语拼音标示地名,但是为区别山西省与陕西省,乃将陕西省写作Shaanxi Province,母音双写即是受到国语罗马字影响。另外部分华人姓名也会沿用母音双写表示三声或-r表示二声的规则,如著名数学家陈省身(Shiing-shen Chern)。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