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地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地坛(满语:ᠨᠠ ᡳ
ᠮᡠᡍᡩᡝᡥᡠᠨ 转写:na i mukdehun)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大地之神(后土皇地祇)的地方,20世纪后逐渐开辟为公园。
历史
地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占地37.4公顷。又名方泽坛。坐落于安定门外东侧,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
祭祀仪式每年农历夏至日举行,由皇帝亲自拜祭。1911年,因宣统帝年幼,遣官致祭,为地坛最后一次祭地活动。此后中华民国建立,不再祭地,袁世凯建立“中华帝国”时曾祭天,但未祭地。
1923年8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被黜清帝溥仪为筹款救济日本灾民,而首次开放地坛。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市民公园”后荒废,1957年恢复公园称“地坛公园”,1981年以来,国家投资对公园的古建进行了修复,1984年5月地坛公园正式售票开放,并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
每年地坛庙会时会有仿清祭地表演。
主要建筑

方泽坛是地坛的主体建筑,北向,是砖石结构的两层方台。有水池环绕,因池名方泽而称之。方泽坛下层有四个石座,是祭祀时安放岳、镇、海、渎神位之处,坛外设有望灯台和燎炉。 钟楼,始建于1530年,为三开间歇山式绿琉璃顶的重檐正方形建筑,通面阔多。于1965年拆除。2000年按原样重建。钟高2.58米,直径1.56米,重2324千克,铭文铸“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个字。[2]
坛台以西有宰牲亭,西北有斋宫。
建筑特色
活动

北京一年一度的地坛庙会(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在此举行。 地坛一年还举办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次书市。
相关作品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