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埃利·维瑟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埃利瑟·“埃利”·维瑟尔(Eliezer "Elie" Wiesel,1928年9月30日—2016年7月2日)[2][3],是一位作家、教师、活跃政治家、诺贝尔奖得主与犹太人大屠杀的幸存者。第一本作品《夜》描述他一家人在纳粹集中营的遭遇,影响力和《安妮日记》齐名。诺贝尔奖委员会赞誉他是“人性的使者”、“充斥种族歧视世界中的重要精神领袖”,维瑟尔领奖时致辞“不管世上何时何地有人类受苦受辱,一定要选边站。保持中立只会助长压迫者,而不是受害者。” 奥巴马称他是“本世代人类的道德之声,也是全球的良知。”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说“他是黑暗中的一道光,永远相信人类良善面。” [4]
2016年7月2日,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证实维瑟尔逝世,享寿87岁。[5]
Remove ads
生平
1928年出生于锡盖特(现于罗马尼亚境内),他与家人在二次大战中被关押到纳粹德国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母亲、妹妹死于集中营毒气室,父亲在布亨瓦德集中营死于痢疾。美军1945年进入集中营,营救受害者,维瑟尔当年17岁。战后他和幸存的2位姐姐于法国团聚,他曾住在法国孤儿院,后毕业于巴黎索邦大学,在犹太报纸担任记者数年。[4]。

1963年成为美国公民,与妻子马丽雍.维瑟尔(Marion Wiesel)住在康涅狄格州。他曾于1980到1986年任美国大屠杀纪念委员会主席,1985年获美国总统雷根颁发国会金质勋章,1992年获老布希总统授予总统自由勋章。曾任安德鲁.美隆人文科讲座教授,被授予最高荣誉的“校级教授”资格。
维瑟尔于1986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誉他为“人类的使者”,指出他经过种种艰难而产生的词句,有着“他对于希特勒的死亡集中营内一切耻辱及对人道彻底藐视的个人经历”,以及他“对和平之业的实践与奋斗”,维瑟尔已向人类交递了“和平、赎罪与人性尊严”的有力启示。[6]
他着有57本著作,其中最具名的,是记述他在大屠杀期间与被监禁于数个集中营的经历的自传、第一本著作《夜》。他在其他领域的作品也为文学与宗教学贡献良多,并记录了他自身对犹太灵性的阐述。
美国前总统小布希在其自传《抉择时刻》中表示,维瑟尔对他说:“总统先生,你有责任对邪恶采取行动。”布希在书中指出,维瑟尔激动的将海珊比作如同纳粹般残暴。
Remove ads
著作
- 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纳粹集中营回忆录,犹太大屠杀的经典作品。
- 《神的使者:圣经故事中的人物与传奇Messengers of God: Biblical Portraits and Legends》
名言
- 不管世上何时何地有人类受苦受辱,一定要选边站。保持中立只会助长压迫者,而不是受害者。
- 忘记罹难者就等于二度杀死他们。我无法阻止第一次死亡,但一定会尽力防止他们被二度杀害。
- 没有哪些人种更优越;没有哪些宗教较次等。所有的集体判断都是错的,只有种族歧视者才会做出集体判断。
- 爱的相反不是仇恨,而是漠不关心。美丽的相反不是丑陋,而是漠不关心。生命的相反不是死亡,而是介于两者间的漠不关心。
- 友谊对人生来说比爱情更重要。爱情可能造成困扰,而友谊则只有分享。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